卷上 手定稿 馮延巳《醉花間》詞
【原文】
正中詞除《鵲踏枝》《菩薩蠻》十數(shù)闋①最煊赫外,如《醉花間》之“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②余謂韋蘇州③之“流螢渡高閣”④,孟襄陽⑤之“疏雨滴梧桐”⑥不能過也。
【注釋】
①《鵲踏枝》《菩薩蠻》十數(shù)闋:即馮延巳《陽春集》收錄《鵲踏枝》十四首、《菩薩蠻》九首,量多不備錄。
②“高樹”二句:出自南唐詞人馮延巳《醉花間》:“晴雪小園春未到,池邊梅自早,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風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卻老,相逢莫厭醉金杯,別離多,歡會少?!?br />③韋蘇州:即韋應物,京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中唐詩人。因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有《韋蘇州集》。
④“流螢渡高閣”:出自韋應物《寺居獨夜寄崔主簿》:“幽人寂無寐,木葉紛紛落。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坐使青燈曉,還傷夏衣薄。寧知歲方晏,離居更蕭索。”佛雛補校未指出諸本多誤“度”為“渡”。
⑤孟襄陽:即孟浩然,因是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縣)人,故稱孟襄陽,盛唐詩人。有《孟浩然集》。
⑥“疏雨滴梧桐”:典出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浩然嘗閑游秘省,秋月新霽,諸英華賦詩作會。浩然句云:‘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舉座嗟其清絕,咸閣筆不復為繼?!?br />【譯文】
馮延巳詞除了《鵲踏枝》《菩薩蠻》十幾首最出名外,如《醉花間》中的“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我認為韋應物的“流螢渡高閣”、孟浩然的“疏雨滴梧桐”不能超過。
【評析】
仍是為馮延巳詞張目。與前面考量詞人高低,多在詞人之間權衡不同,這一則卻在詩人與詞人之間進行對比。王國維首先提到了馮延巳“最煊赫”的《鵲踏枝》十四首和《菩薩蠻》九首,這些詞比較集中地表達了馮延巳的詞心詞境,如《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鵲踏枝》(秋人蠻蕉風半裂)、《菩薩蠻》(畫堂昨夜西風過)、《菩薩蠻》(金波遠逐行云去)等,即已是詞學史上屢被稱譽的作品了。換言之,這些作品正是王國維要以“深美閎約”來評價馮延巳的原因所在。
但王國維在這一則似乎換了角度,因為借以比較的都是寫景之句。韋應物的“流螢渡高閣”本是常見之景,但韋應物此時在寺廟蕭索獨居,又逢“寒雨暗深更”之時,故流螢的夜光其視覺沖擊力確實比較強烈,或者韋應物眼中的這只流螢在倉促之中飛向高閣,其實也不無自己的影子,故描寫出這一情景來暗喻自身。孟浩然的“疏雨滴梧桐”也是寫秋景,但因為是秋月新霽,又逢士人聚會,賦詩相樂,故孟浩然在詩中表達了清絕之景和閑雅之意。所以韋應物、孟浩然之詩,本身已屬上佳,尤其是孟浩然此詩,當時已令人有擱筆之嘆了。
不過,在王國維看來,馮延巳與韋應物、孟浩然相比,更勝出一籌。馮延巳《醉花間》乃寫冬末之景,寫高樹上鵲兒銜草結巢,又將這一動作置于斜月映草的背景之中,一切顯得那么自然。若無斜月映草,則鵲兒便也難以銜草護巢了,因為鵲兒正處“春未到”的冬天,而“高樹”的寒冷更甚于地面。馮延巳在描寫這一景象時,既注意到視覺景象,又在靜態(tài)的背景中寫出動態(tài)的意趣,而且斜月居上,高樹居中,寒草居下,寫景的層次十分清晰。同時流露出來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朱熹曾評說韋應物此詩得“自在”之趣。相形之下,馮延巳的自在之趣似乎更在韋應物之上了。王國維如此高評馮延巳,或許內蘊著這樣一種心態(tài)。
【參閱作品】
鵲踏枝
[五代]馮延巳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①,不辭鏡里朱顏瘦②。河畔青蕪堤上柳③。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注釋】
①病酒:飲酒過量而難受。
②朱顏:紅潤的臉。
③青蕪:叢生的青草。
菩薩蠻
[五代]馮延巳
畫堂昨夜西風過,繡簾時拂朱門鎖。驚夢不成云①,雙蛾枕上顰②。金爐煙裊裊③,燭暗紗窗曉。殘月尚彎環(huán),玉箏和淚彈。
【注釋】
①驚夢句:謂夢中沒能與戀人相會。
②雙蛾:雙眉。顰:皺。
③金爐:指華美的香爐。
【鑒賞提示】
馮延巳的《鵲踏枝》共十四首,《菩薩蠻》共九首,前面已分別引用了其中的“庭院深深”與“嬌鬟堆枕”。這里摘錄的《鵲踏枝》(一作歐陽修詞)主要寫難以捉摸的“閑情”,把十分復雜的情感以深沉的詞境表現(xiàn)出來,曲折回環(huán),凄楚動人,是馮詞中以情勝、開北宋風氣的作品?!镀兴_蠻》寫閨中思婦纏綿悱惻之情,構造孤凄幽絕的環(huán)境來襯托思婦的難眠傷感。結句是名句,在風格上與《花間》詞相近,辭藻艷麗。在賞鑒時要把握兩首詞的不同處,回應王國維對馮延巳的一系列評論。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