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 致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四月初三日發(fā)第五號家信。厥后折差久不來,是以月余無家書。五月十二折弁來,接到家中四號信,乃四月一日所發(fā)者,俱悉一切。植弟大愈,此最可喜。
京寓一切平安。癬疾又大愈矣,比去年六月更無形跡;去年六月之愈,已為五年來所未有,今又過之,或者從此日退,不復能為惡矣。皮毛之疾,究不甚足慮,久而彌可信也。
四月十四日考差,題“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經(jīng)文題“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賦得濂溪樂處得焉字”。
廿六日,余又進一諫疏,敬陳圣德三端,預防流弊,其言頗過激切,而圣量如海,尚能容納,豈漢唐以下之英主所可及哉!余之意蓋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為不尊;堂上則誥封三代,兒子則蔭任六品,不為不榮;若于此時再不盡忠直言,更待何時乃可建言?而皇上圣德之美出于天亶,自然滿廷臣工遂不敢以片言逆耳,將來恐一念驕矜,遂至惡直而好諛,則此日臣工不得辭其咎。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將驕矜之機關說破,使圣心日就兢業(yè)而絕自是之萌,此余區(qū)區(qū)之本意也?,F(xiàn)在人才不振,皆謹小而忽于大,人人皆趨習脂韋唯阿①之風,欲以此疏稍挽風氣,冀在廷皆趨于骨鯁②,而遇事不敢退縮,此余區(qū)區(qū)之余意也。
折子初上之時,余意恐犯不測之威,業(yè)將得失禍福置之度外矣,不意圣慈含容,曲賜矜全,自是以后,余益當盡忠報國,不得復顧身家之私矣。然此后折奏雖多,亦斷無有似此折之激直者,此折尚蒙優(yōu)容,則以后奏折必不致或觸圣怒可知矣。諸弟可將吾意細告堂上大人,毋以余奏折不慎,或以戇直干天威為慮也。
父親每次家書,皆教我盡忠圖報,不必系念家事。余敬體吾父之教訓,是以公而忘私,國而忘家。計此后但略寄數(shù)百金償家中舊債,即一心以國事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掛于意中。故昨五月初七大京堂考差,余即未往趕考。此次所寄折底,如歐陽家、汪家及諸親族不妨抄送共閱,見余忝竊高位,亦欲忠直圖報,不敢唯阿取容,懼其玷辱宗族,辜負期望也。余不一一。
國藩手草。
咸豐元年五月十四日
【注釋】
①脂韋唯阿:比喻世故圓滑,唯唯諾諾、人云亦云。
②骨鯁:比喻正直、剛健。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四月初三日發(fā)第五封家信,之后通信兵很久不來,所以有一個多月沒有家信,五月十二日通信兵來了,接到第四封家信,是四月一日發(fā)的,知道一切,植弟的病好了,這最可喜。
京城寓內一切平安,我癬疾又大有好轉,與去年六月相比,更是沒有留下形跡;去年六月的好轉,本已是五年來沒有的,現(xiàn)在更好一些,或者從現(xiàn)在開始一天比一天好,這病便不再成為害了。皮膚上的病,不足以憂慮,經(jīng)過這幾年的經(jīng)歷,這話更可信。
四月十四日考差,題目是“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經(jīng)文題目是:“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賦得濂溪樂處得焉字”。
二十六日,我又進了一個諫疏,敬陳圣德三端,預防流弊,言詞過于激切,但皇上容人的氣量像大海一樣,還能容納得下,哪里是漢唐以來的英明主子所可比擬的?我的意思,是自己所受的恩澤太深重了,官到了二品,不能不算尊貴;堂上大人則封賞了三代,子女又承蔭任六品,不可謂不榮耀;假設在這種時候,再不盡忠直言,那還等什么時候進言呢?而皇上德行的美好,是天賦予他的,整個朝廷的臣子們自然不敢去說他一個不字,恐怕長此下去便驕傲了,以至于不喜歡聽剛直批評意見,而喜歡聽頌揚吹噓的話,那么到了這一天,臣子們是不能推卸自己的罪責的。因此趁咸豐元年實行新政的機會,把這個關鍵說破,使皇上心里一天天兢兢業(yè)業(yè),斷絕自以為是的思想萌芽,這是我小小的一點用心?,F(xiàn)在國家人才不振作,都在小的地方謹小慎微,而在大的地方疏忽大意,人人都習慣于唯唯諾諾、阿諛奉承。我想通過這個折子稍微挽回一下風氣,使這些人在朝廷里敢于說話,遇事不再退縮,這是我小小的一點意圖。
折子剛呈上時,我還害怕可能會觸犯天威,已經(jīng)把得失禍福置之度外。沒料到皇上包涵下來,曲加保全。自此以后,我更要盡忠報國,不再去顧慮身家性命這些私事。然而以后折奏雖多,也絕沒有像這么激烈直言的了,這么激直的折子還蒙皇上寬容,那么以后的折子一定不至于觸犯天威了。弟弟們可以把這個意思,詳細告知堂上大人,不要因為我奏折那么直于天威而憂慮。
父親每次家信,都教育我盡忠報國,不必掛念家里,我恭敬地體會父親的教訓,所以,以公而忘私,因國而忘家。今后,準備只略寄幾百兩銀子,清還家里的舊債,便一心以國家大事為主,一切升官得差使的念頭,絲毫不掛在心上。所以昨天五月初七大京堂考差,我便沒有去赴考。這次所寄信的底稿,不妨抄給歐陽家、汪家以及各親戚族人看看,使他們知道我愧竊高位,也想忠直報國,不敢唯諾阿諛,怕那只會玷辱宗族,辜負祖宗的期望,其余不一一寫了。
兄國藩手草。
咸豐元年五月十四日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