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止謗(選自《國語·周語上》)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①!”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②。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③。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④?!闭俟唬骸笆钦现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⑥。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⑦。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⑧。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⑨。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⑩。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11}?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12}?”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叁年,乃流王于彘{13}。
【注釋】 ①厲王:名胡,公元前878年至前841年在位。國人:指住在國都里的人口。謗:指責。召公:名虎,謚穆,故又稱“召穆公”。時為厲王的卿士。告:稟告。民不堪命:人民忍受不了殘暴的政令。
②得衛(wèi)巫:找到衛(wèi)國的一個巫者。
③道路以目:在道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來示意,不敢講話。
④弭(mǐ):止,禁止,消除。
⑤障:本義為防水之堤,這里用做動詞,堵塞之意。
⑥壅:堵塞。如之:像這樣。
⑦為川者:治水的人。決:疏浚。宣:開導。
⑧聽政:處理政事。公卿:即三公九卿。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列士:又稱“元士”,即上士。瞽:盲樂師,古代樂師都以盲人充任。史:史官。書:指史籍。師:少師。箴:一種規(guī)諫的韻文。瞍(sǒu):沒有眸子的盲人。賦:帶有一定音節(jié)腔調的誦讀。矇(méng):有眸子而失明的人。百工:百官。庶人:一般老百姓。近臣:國王身邊的臣子。規(guī):規(guī)勸。親戚:指與國王同宗的大臣。補察:彌補國君的過失,監(jiān)察國君的行為。教誨:用歌曲、史籍對王進行教誨。耆(qí)、艾:六十歲者稱“耆”,五十歲者稱“艾”。修之:把各種規(guī)諫的意見加以整理。斟酌:考慮取舍。悖(bèi):違背。
⑨原隰(xì):高爽平坦的原野和低下潮濕的土地。衍沃:低下平坦而水源充分的土地。
⑩宣言:發(fā)表言論。善敗于是乎興:政事的好壞都從這里反映出來。阜:增多。
{11}成而行之:思慮成熟就會自然流露出來。
{12}與:贊成。
{13}流:放逐。彘(zhì):在今山西霍縣境內。
【鑒賞】 西周后期,飽受周厲王殘暴統(tǒng)治的百姓們怨聲載道,周厲王就用肆意殺戮的方式壓制國人的批評,使得百姓們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道路以目”。召公看到了潛在的危險,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規(guī)勸厲王要廣開言路、體察民情、改進統(tǒng)治,來緩和人民的反抗。但厲王一意孤行,繼續(xù)倒行逆施,最后落到被國人流放到彘地的下場。
本文簡要記敘了這一事件,并著重記載了召公勸諫周厲王的諫詞。此篇諫詞的主要特點是善于設喻。先以治水為喻,說明“防民之口”的危害性;后又以“土”和“原隰”為喻,說明“宣之于口”、廣開言路的好處。無論是正喻反喻,都能言精意警,發(fā)人深思。且比喻與正題有機結合,夾和成文,筆意縱橫。
此外,本文敘事也極為簡練。由王“虐”而引起民“謗”,由民“謗”而激起王“怒”,由王“怒”而實行“弭謗”,“弭謗”而使王“喜”,王“喜”而終被流放……往往只用一字或數(shù)字作交代,寫來極為簡括而因由分明,厲王的兇暴和愚頑也借此被刻畫得十分鮮明。
文章語言簡潔,邏輯嚴密,比喻形象生動,無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技巧上看,都堪稱經(jīng)典之作。
■妙評 召公所諫,語語格言,細看當分四段:第一段言止謗有害;第二段言聽政全賴民言斟酌而行;第三段言民之有言實人君之利;第四段言民之言非孟浪而出,皆幾經(jīng)裁度,不但不可壅,實不能壅者。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警健絕倫。世人不察立言層節(jié),輒把此等妙文一氣讀卻,良可惜也。
——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二
諫詞只“天子聽政”一段在道理上講,其余都是在利害上講,而正意又每與喻意夾寫,筆法新警異常。至前后敘次處描寫王與國人,以及起伏照應之法,更極精細,最是《國語》遒煉文字。
——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三
喻雋矣,又變化;議核矣,又疏宕。漢文帝除誹謗妖言詔,庶幾可以媲美。
——清·高嵣《國語鈔》卷上引俞桐川評
中間正說求言,簡而賅。前后喻言止謗,婉而勁。其章法兩兩照應,尤有羅浮二山,風雨離合之致。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