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王勾踐增調(diào)大軍繼續(xù)圍吳。為激勵全軍將士奮勇殺敵,勾踐詔示軍: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弟歸;獨生子,歸養(yǎng);有病者,給予醫(yī)療治療。軍隊聞令歡聲如雷,個個感恩忘死,拼死向前,軍隊前所未有。如此,到了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吳王夫差在越軍的強大攻勢下,勢窮力盡,退守姑蘇孤城,再派人向勾踐求和,懇求勾踐,就像當年會稽被赦一樣,赦免吳王。
勾踐不忍,受,故意準降。范蠡站在一旁,急忙勸道:當年大王兵敗會稽,天以越賜吳,吳國不取,致有今日。如今天又以吳賜越,越是逆天行事?再說,大王早晚勤勞國事,難道不是為了報仇嗎?難道大王忘記了往日的羞辱嗎?然后范蠡當機立斷,對吳使說:越王已經(jīng)任政于我,使者如果不盡快離開,我就會失禮,有所得罪!
很快,越軍進入姑蘇城,吳國滅亡。勾踐命令誅殺奸臣伯吉,并派人對吳王夫差說:寡人考慮到昔日的感情,可以免你一死。您可以到甬東一隅,君臨百家,作為衣食之費。夫差悔恨地說:我很后悔當初不聽子胥的話,死后還有什么面目與這些忠良之士見面呢?于是拔劍自殺。
勾踐興越滅吳,范蠡苦心經(jīng)營,與之深謀二十多年,立有汗馬功勞,被尊為將軍。
這時范蠡并未被功勛榮譽沖昏頭腦,他居安思危,位尊不貪戀,以為名副其實,難以久居,應(yīng)適時而退。范蠡久隨勾踐,對勾踐的人品十分了解。對范蠡來說,勾踐身處逆境,雖然能忍辱負重,禮賢下士,勤勤懇懇,表現(xiàn)出英明君主的風度,但他有一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可以和同患,難以和解。為擴大疆土,勾踐可以不惜群臣的生命,如今謀成國定,自然不愿封賞功臣。所以,范蠡決定辭職。
當范蠡決定退卻避禍時,并未忘記老朋友的文種。范蠡曾經(jīng)勸說過文種也要離開越國,否則難免會被越王殺死。但是,文種對范蠡的勸告卻不以為然。范蠡退后,又寫了一封信告誡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以和共患難,不可以和共享。兒子們?yōu)槭裁床蝗??文種見書,雖心有所動,但卻遲遲沒有采取退卻行動。
事后果不其然,如范蠡所料,勾踐越來越傲慢,君臣離心,與許多與他共患難的大臣疏遠。再過一會兒,勾踐終于兇相畢露,對文種說:你有陰謀兵法,足以傾敵取國。您獻九術(shù)之策,今我以其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您身邊,愿您有幸?guī)е嘈g(shù)去見我的先人在地下,與他們一起謀算吳國人!隨即賜文種一把劍命他自殺,文種伏劍而死。
唯有在敵國存在的環(huán)境中,君主心中才有謀臣的價值,一位毫無價值的智謀者必然會被君王視為威脅統(tǒng)治的心頭禍患。它是君主專制制度下的政治法則。越王功臣文種不明,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