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選擇的路》是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作品,實質(zhì)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今天為大家講解的主要內(nèi)容是
未選擇的路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新學(xué)期備考有幫助!
一、原文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jīng)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作者簡介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tǒng)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xì)致含蓄,耐人尋味。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于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調(diào)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
三、寫作背景
1913年,年滿40歲,但仍默默無聞的詩人羅伯特 弗羅斯特從英國寫信給一位學(xué)生:“我是那種少數(shù)有自己理論的人之一,……我期望能成為改變美國文學(xué)的現(xiàn)狀做些什么?!碑?dāng)時他經(jīng)過多年的準(zhǔn)備和醞釀,已經(jīng)作出了他人生的一個重大選擇,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并在英國出版詩集。這一決定后來果然使詩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切實提高了美國詩歌在世界文壇的地位。兩年以后,詩人在這首描寫自然景色的詩中委婉的反映了自己在選擇人生道路時所體驗到的那種躊躇和困惑。
四、課文結(jié)構(gòu)
第一節(jié):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兩條都想去,猶豫不決。
第二節(jié):他選擇人少的一條路,這條路充滿挑戰(zhàn)。
第三節(jié):他想留下一條路改日再來走,但路很長很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來了。
第四節(jié):他回憶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選擇的那條路.
五、課后練習(xí)
(1)詩人筆下的路顯然不是指行走的路,而是指___________.
(2)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是因為這條路_______.
(3)下面的理解不合詩意的一項是( )
A、選擇什么路反映什么樣的思想性格,看得出來,詩人是位好于探索、勇于探索的智者。
B、林間分出的兩條路并無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詩人對它們都是向往的,只是“不能同時去涉足”,讓他“久久仁立”,因為一旦選定了其中一條路,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條路的機(jī)會。這里面透出了一絲淡淡的惆悵。
C、詩人依自己的判斷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但他并不因為不能行走另一條路而后悔自責(zé)。他領(lǐng)悟到這是人生的必然性,甚至是某種不可擺脫的局限性,因此只能以從容平靜的心態(tài)去接受它。
D、詩人告訴我們,他要從荒蕪的土地上踏出一條路來,他堅信: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答案:
(1) 人生之路
(2)“荒草萎委,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人跡更少”。
(3) D
未選擇的路知識點的全部內(nèi)容就是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學(xué)會了呢?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新學(xué)期,爭取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初一語文新人教版下冊第一單元未選擇的路知識點】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