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革命史
第一章大革命的醞釀
第四節(jié)黃埔軍校的創(chuàng)辦
一、黃埔軍校的籌建
孫中山在領導民主革命的長期斗爭中,逐步認識到組建一支革命軍隊對取得革命勝利的極端重要性。于是他決心仿效蘇俄紅軍建軍經(jīng)驗創(chuàng)辦軍官學校,作為建立革命軍隊的基礎。
1923年2月,當孫中山準備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時,就邀請?zhí)K聯(lián)政府派遣軍事專家和政治工作人員到廣州,協(xié)助建軍工作。8月,又派蔣介石、張?zhí)?、沈定一、王登云等組成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俄考察。代表團在訪問期間,曾直接向蘇方提出“希望革命軍事委員會派人到華南,仿照紅軍編制中國軍隊,派去的人愈多愈好?!迸c此同時,孫中山在國內(nèi)積極進行籌建軍官學校的工作。在10月15日召開的國民黨懇親大會上,孫中山提出在廣州設立陸軍講武堂,“訓練海外本黨回國之青年子弟,俾成軍事人材”的建設,號召海外革命青年回國學習軍事。11月26日,孫中山又親自主持召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作出了建立“國民軍軍官學校”的決定,招生對象包括黨內(nèi)外一切有志獻身國民革命事業(yè)的,具有中學文化程度的青年。
1924年1月,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國共合作的成功,有力地推動了軍官學校的籌建。24日,孫中山宣布成立軍?;I備委員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李濟深(鄧演達代)、王柏齡、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張家瑞、宋榮昌等7人為籌備委員。擇定廣州近郊黃埔長洲島原水師學堂和陸軍小學舊址為校址,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2月6日,設籌備處于廣州南堤2號(今廣州沿江中路239號對面),正式開始籌建軍校的工作。
由于被委任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在2月21日突然辭職,且未經(jīng)孫中山批準便擅自離開廣州返回浙江老家,使軍?;I備工作一度中斷。孫中山批示不同意蔣介石辭職,但為了不影響軍校籌備工作的進程,又于2月23日任命廖仲愷代理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廖仲愷忠心耿耿,積極進行籌備工作,同時竭力催促蔣介石回廣州復職。直至4月21日,蔣介石才返校。
當時,籌措辦校經(jīng)費是一大困難,蔣介石對此十分不滿,回粵后曾電詢廖仲愷,問軍校費用“是否另有指定?”廖仲愷為使蔣放心,復電對他說:“軍???,弟不問支出,兄亦不問來源?!睂嶋H上,從籌備到辦校,廖仲愷為解決軍校經(jīng)費問題,常常不得不以極大耐心同控制了廣東財政收入的西南軍閥交涉,甚至要跑到楊希閔的鴉片煙床前耐心做工作,才能夠從他們霸占的稅收中得到一點撥款。廖仲愷扶持軍校的苦心,使師生深為感動,譽稱他為“黃埔慈母”。
軍校籌備委員會從1924年2月8日召開第一次會議至5月9日工作結束,共舉行會議32次,對軍校的體制、規(guī)章制度、教練計劃、教職員甄選、學生招考以及校舍修葺等都作了初步安排。在籌備過程中,軍校初定設立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yī)五部,由各籌備委員暫行分工主管。各級辦事人員則從各軍軍事學校在職人員中選拔,經(jīng)嚴格挑選后再通過考試擇優(yōu)錄用。關于學生來源,籌備委員會決定在全國19個省進行招考。為切實作好招生工作,籌備委員會決定成立軍校試驗委員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王柏齡、鄧演達,彭素民、嚴重、錢大鈞、胡樹森、張家瑞、宋榮昌、簡作楨等9人為委員,經(jīng)孫中山批準于3月21日成立。因當時蔣介石離職,指定李濟深為代理委員長。
黃埔軍校招生消息傳出后,各地有志青年報考十分踴躍。盡管當時全國大多數(shù)省區(qū)尚在軍閥統(tǒng)治之下,軍校不能在這些地區(qū)公開招生,只能委托各地黨組織及參加國民黨“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紹,但報考人數(shù)至3月27日已達1200余人,超過計劃招生人數(shù)三倍多。報考青年的文化水準也較高,約有1/3是中學或專門學校畢業(yè)生。但也有一些人把報考軍校作為追名逐利的捷徑,想通過不正當辦法進入軍校。為保證學生質(zhì)量,軍校試驗委員會于4月7日在廣州《民國日報》刊登公開啟示,謝絕各方推薦函件,鄭重聲明堅決按考試成績,擇優(yōu)錄取新生。經(jīng)嚴格考試,第一期共錄取正取生350人,備取生120人。
中國共產(chǎn)黨非常重視培訓革命軍事干部的工作,在黃埔軍校招生期間,各地黨組織積極動員和選送符合條件的共產(chǎn)黨員、青年團員和革命青年報考。在第一期錄取生中,約有共產(chǎn)黨員50~60人,來自湖南的考生、共產(chǎn)黨員蔣先云以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被錄取入學。
共產(chǎn)國際和蘇聯(lián)政府對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給予大力支持。1924年初,蘇聯(lián)為黃埔軍校派來了以切列潘諾夫為組長的第一個軍事顧問小組,參加軍校的籌建工作,還給軍校贈送了武器和經(jīng)費。隨后,蘇聯(lián)又派遣軍事顧問團,團長瓦西里·布留赫爾(加倫將軍)率領40多個蘇聯(lián)軍事專家在黃埔軍校工作。這是黃埔軍校培養(yǎng)革命軍事人才能在短期收效的一個重要原因。
孫中山對黃埔軍校十分重視,親自兼任軍校總理,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廖仲愷為軍校黨代表。他與校長、黨代表三人組成校本部,作為軍校的最高領導機構。校本部之下,除原設五部外,為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決定增設政治部。另設教官室主管戰(zhàn)術訓練工作。后又增設教育長一職。
建校之初,政治部以戴季陶為主任,張申府(當時是共產(chǎn)黨員)為副主任。教練部以李濟深為主任,鄧演達為副主任兼總隊長。教授部以王柏齡為主任,葉劍英為副主任。管理部以林振雄為主任。軍需部以周駿彥為主任,俞飛鵬為副主任。軍醫(yī)部以宋榮昌為主任,李其芳為副主任。以何應欽為戰(zhàn)術總教官。教育長則先后由胡謙、王柏齡、何應欽、鄧演達等擔任。后又增設參謀處,以錢大鈞為處長。
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學生入校,編為四隊接受新兵訓練。正取生編為第1、2、3隊,備取生編為第4隊,分別以呂夢熊、茅延楨、金佛莊、李偉章為各隊隊長(其中茅、金是共產(chǎn)黨員)。
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孫中山出席典禮并發(fā)表長篇講話。在講話中,孫中山首先鄭重宣布,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的目的,“就是創(chuàng)造革命軍,求挽救中國的危亡”。他強調(diào)辦軍校要學習蘇聯(lián)經(jīng)驗,指出俄國革命之能成功,是“因為有了革命軍做革命黨的后援?!薄拔覀儸F(xiàn)在開辦這個學校,就是仿效俄國。”他勉勵軍校學生要立大志做革命軍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fā)財?shù)男睦?,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yè)。”他還指出:做革命軍,除了要有堅強的革命意志和理想,還要有“高深的學問做根本”。因此,一定要學好革命理論和軍事技術。孫中山對第1期學生寄予極大的信賴和深切的期望,在他結束講話時,表示“要用這五百人做基礎,造成我理想的革命軍”,以完成拯救中國的大業(yè)。
二、軍校的政治教育和軍事教育
黃埔軍校在辦學方向上主要吸收蘇聯(lián)紅軍建設的經(jīng)驗,教學工作實行軍事政治并重的方針,尤其重視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是黃埔軍校區(qū)別于舊軍事學校的重要標志之一。軍校在黨代表直接領導下,通過政治部對全校進行政治教育和開展政治工作。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是由共產(chǎn)黨奠基,而且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一直是由共產(chǎn)黨人主持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因對國共合作有異議,在軍校開學12天就辭職。戴離職后由邵元沖繼任政治部主任,邵是舊文人,不會做政治工作,因而打不開局面。要搞好軍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當務之急是必須選派得力干部來擔任政治部主任這個極其重要的職務。經(jīng)共產(chǎn)黨人推薦,由廖仲愷電邀在法國的周恩來回國任職。1924年7月,周恩來離法返國,9月到達廣州,11月接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工作。從此,政治部成為對學生進行政治訓練的中心,也是共產(chǎn)黨人在軍校開展革命活動的主要陣地。繼周恩來之后,先后有包惠僧、邵力子、魯易和熊雄等共產(chǎn)黨人擔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還有聶榮臻、惲代英、肖楚女、張秋人、于樹德、安體誠、高語罕等先后擔任政治部秘書、總政治教官和政治教官。這些共產(chǎn)黨人在軍校,為培養(yǎng)國民革命的軍事人才作出了貢獻。
周恩來到任后,首先充實政治部的機構,在第一批學生中抽調(diào)共產(chǎn)黨員王逸常、楊其綱、洪劍雄到政治部當見習干事,設置指導、編纂、秘書三股,制定工作條例,明確職責范圍,逐漸建立起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徹底改變過去以蔣介石主持編寫的《曾(國藩)左(宗棠)治軍語錄》作為治軍思想教育依據(jù)的狀況,認真推行蘇聯(lián)紅軍的政治工作經(jīng)驗。
在課程設置方面,大量開設政治理論和有關的基礎知識課程,幫助學員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主要課程有:帝國主義侵略史、社會發(fā)展史、帝國主義的解剖、社會主義、中國政治經(jīng)濟狀況和中國國民黨史、三民主義等。隨著形勢的發(fā)展,第四期政治課程大大增加。除系統(tǒng)政治課程外,政治部又經(jīng)常邀請當時掌握實際領導工作的重要人物來校演講。國民黨的汪精衛(wèi)、胡漢民,共產(chǎn)黨的惲代英、肖楚女、張?zhí)椎榷荚鴳麃硇Q葜v。這些講演對豐富學生的社會知識和加深學生對革命形勢任務的了解都是非常有用的。
政治部還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文娛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在周恩來領導下,第一期學生組織了文藝團體——“血花劇社”,共產(chǎn)黨員陳賡等是劇社的領導人,也是主要演員。他們經(jīng)常自編、自導、自演革命文藝節(jié)目,既活躍了課余生活,又宣傳了革命思想。
此外,政治部還配合重大事件組織宣傳隊開展政治工作。第一、二次東征時,都組織宣傳隊隨軍出發(fā)。通過宣傳隊的活動,既教育了軍校的學生和戰(zhàn)士為人民而戰(zhàn),又宣傳教育群眾擁護革命軍,推動了革命戰(zhàn)爭的進行。政治部和校本部編印報刊也是加強宣傳和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先后創(chuàng)辦的刊物主要有:《政治軍事月刊》、《黃埔日刊》、《黃埔潮》等。
黃埔軍校的軍事教育和訓練主要由國民黨軍官和蘇聯(lián)顧問承擔。軍事教育課程分學科和術科。第一期只設步兵科,學科主要是步兵操典、射擊教范、野外勤務令等基本軍事學識和戰(zhàn)術、兵器、地形、筑城四大教程以及其他理論課程。術科主要是制式教練,特別注重戰(zhàn)斗教練和實彈射擊等軍事技術。從第二期起分設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和憲兵五科。后又增設機關槍科、騎兵科和航空科。除步兵科外,其余各科根據(jù)專業(yè)需要,增設技術性課程。
從第一期至第三期,每期學習時間均為7個月。新生入學后,先進行1個月的新兵訓練,再進行6個月的教學及野外實習。由于當時革命形勢急劇發(fā)展,黃埔軍校學生在學習期間,常常參加實際戰(zhàn)斗。實際上,黃埔軍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方法是讓他們在革命戰(zhàn)爭中鍛煉成長。第一期學生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第二期學生參加了第一次東征的戰(zhàn)斗,第三期入伍生參加了平定楊劉和第二次東征的戰(zhàn)斗,第四期學生也曾擔任駐防惠州和警衛(wèi)黃埔的任務。這樣的火線練兵,使學生把在軍校學習的軍事知識與技術付諸實踐,這又是黃埔軍校的軍事教育能在短期收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1925年7月起,軍校增設政治科,聘請胡漢民、汪精衛(wèi)、甘乃光等為教官,加緊培訓軍隊的政治工作骨干。1926年1月,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仍以蔣介石為校長,李濟深為副校長,并將所屬各軍的軍事學校全部并入該校。軍校在培育出大批軍事骨干的同時,也造就了許多出色的政治干部。北伐出師后,黃埔軍校繼續(xù)招收第五期和第六期學生入校學習。為適應戰(zhàn)爭需要增設了無線電工兵大隊及軍醫(yī)班、擔架班。各期畢業(yè)生陸續(xù)奔赴北伐前線,參加北伐戰(zhàn)爭。
四、各地分校的設立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黃埔軍校共招收六期學生,從第五期起,先后在潮州、南寧、長沙、武漢等地設立分校,培訓軍事干部。
潮州分校設立最早,1925年3月第一次東征期間,黃埔軍校的校軍到達潮汕后,為給隨軍的第二期學生補課,籌建了潮州分校。后因回師討伐楊劉而中止。11月第二次東征克復潮汕,12月正式成立潮汕分校,以何應欽為分校校長兼教育長。該校共招學生兩期348人,北伐開始即宣布停辦。
南寧分校設立于1926年春,命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由俞作柏擔任校長?!八摹ひ欢狈锤锩兒螅撔B淙牍鹣弟婇y之手。
長沙分校亦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于1926年2月開始籌辦,以石醉六為分校校長,共產(chǎn)黨員夏曦擔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絕大部分是共產(chǎn)黨員或國民黨左派。政治氣氛非?;钴S。1927年5月馬日事變后,該校被許克祥摧殘。
武漢分校是在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昌后開始籌辦的,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廣州黃埔軍校學習的政治科大隊和炮科、工兵科大隊先后遷至武昌,進入武漢分校學習。同時,武漢分校開始在各省市招生,并開始招收女生。經(jīng)考試錄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還有一些來自朝鮮、越南和琉球的革命青年,進入該校學習?!八摹ひ欢狈锤锩兒螅錆h分校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中央軍事委員會任命鄧演達、顧孟余、徐謙、惲代英為校務委員,鄧演達代校長。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黃埔軍校招收六期學生,共1萬余人,已畢業(yè)的約5千人,各分校招收8千5百人,為國民革命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人才。他們大部分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干,在統(tǒng)一廣東革命根據(jù)地和北伐戰(zhàn)爭中作出貢獻。黃埔軍校的建立和發(fā)展,也表明一批中國共產(chǎn)黨人開始懂得軍事的重要,并積累了軍事工作的初步經(jīng)驗。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