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共鳴”,就是讀者受到作品的感染,領會到作品的中心思想,從而和作者產(chǎn)生一致的思想感情,以下是高三語文閱讀中讀者與作者的共鳴,以供考生參考.
1、創(chuàng)設情景,如情去景,在看中“共鳴”
錄像相當于人的視覺和聽覺的延伸,他能跨越時空的限制,將學生不了解的史料以強烈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展示出來,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場面和音響刺激學生感官,引起學生的情緒反應,引起興趣和注意。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錄象這一優(yōu)勢來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身臨其境,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應。
例如:閱讀《再見了,親人》一文,考慮到學生們都僅有10歲左右,而今天離抗美援朝已有一定的歷史了。為此,我們有必要創(chuàng)設情境,縮短這個歷史空間,我們可以放映一段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zhàn)場,在朝鮮土地上與朝鮮人民同生死,共戰(zhàn)斗的歷史場面,讓學生在看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導入閱讀,制造氣氛,在想中“共鳴”
如閱讀《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可以這樣導入閱讀:“1976年1月8日,一顆巨星在中國的上空隕落了,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的逝世使群山為之肅立,大海為之哭泣,億萬人民悲痛欲絕,淚水灑遍了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他就是我們無限崇敬與愛戴的周總理……”由于現(xiàn)在的學生對周總理的了解甚少,因此,在情感上難于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這就很需要通過動情的背景介紹,自然地導入閱讀,以架起讀者與作者之間情感共鳴的橋梁,使學生盡快地進入“角色”。
3、表情范讀,動之以情,在聽中“共鳴”
比如讀到《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中的“我覺得好象有萬根鋼針著喉管“這段話時,應該特別注意表情朗讀,目的是借助“我”對老班長的深厚感情,讓學生在“聽‘中體會到老班長為照顧病員甘于手苦的精神。經(jīng)過這樣閱讀,學生久久沉浸在課文所描述的意境之中。這就是”動之以情“的重要作用.
4、“咬”文“嚼”字,領會內(nèi)涵,在悟中“共鳴”
閱讀文中有些詞語用得非常準確、精彩,這就是作者遣詞造句的巧妙之處。對此,我們應該“咬”住文中的關鍵字詞,以便在語言環(huán)境中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在情感上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例如,閱讀古詩《望廬山瀑布》的“遙看瀑布掛前川”這一句詩時,我們可以緊抓“掛”字,首先將它與“流”字進行比較:“流”看不出方向,因為是平的、斜的都是流的,而用“掛”字可以充分說明瀑布的流向——自上而下,還能充分體現(xiàn)瀑布的筆直、平整、美麗,如書畫、精品一般掛在山中,從而使讀者領會作者貼切的用詞。接著,讓學生充分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遠遠望去,這瀑布像只掛在山前的一條巨大的河流,這大自然多么神氣!竟然把這滔滔不絕的河流掛在山前,實在是壯觀。詩人竟然能夠想到用“掛“字把這龐大的巨物立起來,也實在是妙啊。
實踐證明,在語文閱讀中,只有讓讀者的感情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才能使我們更好地達到讀懂文章、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
【淺談2017高三語文閱讀中讀者與作者的共鳴】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