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時候,有個叫陳寔(shí)的人,辦事公正,鄉(xiāng)中鄰里遇到什么糾紛,自己解決不了時,就請他裁決。只要經過裁決的問題,總能得到圓滿的解決,糾紛雙方也都很服氣。因此,陳寔在家鄉(xiāng)具有很高的威望。陳寔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陳元方,小的叫陳季方。兄弟二人受到父親的影響,品德也很高尚。陳元方的兒子叫陳長文,陳季方的兒子叫陳孝先。有一天,長文和孝先在一起談論父輩的人品修養(yǎng)誰高誰低,他們都極自豪地夸耀各自父親的功德品行,覺得自己的父親的品德是最好的,因此爭論得不可開交。這兩個孩子爭論不出結果,便一起去找爺爺陳寔評理。陳寔聽了兩個孫子的爭論,哈哈大笑。他覺得他的兩個兒子陳元方和陳季方都是品學兼優(yōu)的賢人,于是就感嘆道:“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元方實在是好啊,好到很難讓他弟弟去效法學習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難讓他哥哥去效法學習他。后來,這句感嘆的話被人們緊縮成“難兄難弟”的成語,意思是說兄弟倆都很好,難以分出高下。但是這個意思逐漸發(fā)生了變化,人們把“難于”之“難”解作了“落難”之“難”了,于是“難兄難弟”便用來指共同患難的人或彼此處于同樣困境的人。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