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特點調查與分析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ki.1672-3198.2016.29.099
近年來,隨著民族地區(qū)經濟和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來自民族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赴內地高校接受教育。少數民族學生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決定了他們在內地高校學習的特殊性,他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與漢族學生不同的行為特點和思維方式,因而必須對他們的學習特點和規(guī)律有足夠的研究和認識。本文通過對南昌工學院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特征的調查與分析,考察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規(guī)律,從而尋求更適合的教育管理制度與教學模式,以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提高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學業(yè)成績, 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在借鑒學習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及結合日常教學經驗的基礎上, 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共包括 23 個題項,涵蓋少數民族學生的基本個人信息以及學習動機、學習障礙、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 學習策略等幾個主要學習的心理因子,能夠較全面地反映出少 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特點。調查選取南昌工學院 2015 級、2014
級、2013 級三個年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預科生作為調查對象, 采 362 份,回收問卷 400 用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共發(fā)放調查問卷. 份,有效問卷 335 份,有效問卷率 92.5%。調查數據采用SPSS17.0、Excel 等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逐題統(tǒng)計算出各選項所占總數的百分比。
在回收的 335 份有效樣本中,男生 132 人,占 39.4%,女生 203 人,占 60.6%。從年級分布上看,2015 級學生 160 人,占 47.8%,2014 級學生 92 人,占 27.5%,2013 級 83 人,占 24.7%。從生源地上看,被調查的少數民族學生中,來自城鎮(zhèn)的有 176 人,占一半以上(52.5%),來自農村的 138 人,占比 41.2%。從民族成分上看,被調查者來自 25 個少數民族,其中, 蒙古族 86 人、藏族 82 人、回族 34 人、維吾爾族 20 人、土家 族 17 人、滿族 16 人、苗族 13 人、壯族 12 人、彝族 10 人,其 他民族樣本人數都在 10 人以下。
2 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特點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激發(fā)和維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并朝向一定目標的內部心理狀態(tài),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良好的學習動機能使學習者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困難,促進學習者自覺
地學習。調查統(tǒng)計數據顯示,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動機包括了多個方面,而且以內部動機為主,只有 10.1%的少數民族學生選擇“父母的期望和要求”。32.2%的學生認為他們主要是為了將來能“找到好工作,有更好的前途”,這說明少數民族學生的的學生回答是“別 8.7%但仍有學習動機具有明顯的就業(yè)導向性。. 無選擇”,非常有必要對這少部分帶著無奈情緒的少數民族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
2.2 學習態(tài)度
學習態(tài)度是指學習者對學習較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為傾 向,可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國內外研究表明,積極的學習態(tài) 度對學習速度、學習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本研究調查顯示, 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是積極的,在課堂上能夠認真 聽講,課后按時按量完成作業(yè),有的還制定了學習目標,對自 己的未來就業(yè)方向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但我們也要看到,30.4% 的學生對上課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經?!焙汀坝袝r”曠課的同學占了 65.1%,12.8%的學生上課時不管老師講什么,只做自己的事,對課堂教學持敷衍態(tài)度。有 9.3%的同學雖然制定了學習目標,但沒有嚴格執(zhí)行。在課余時間的利用上,上網睡覺,逛 街娛樂等項目占據了同學們大量的時間,只有 18.5%的同學選擇了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看書學習上。
2.3 學習障礙
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障礙主要來自文化基礎、語言能力、文化適應狀況等 3 個方面。
2.3.1 文化基礎
少數民族學生入學時的文化基礎對他們在大學的公共課程、專業(yè)課程學習具有很大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文化基,15.2%人,占總人數的 51,較好的 3.88%人,占 13 礎很好的有. 一般的 124 人,占 37%,分別有 85 人和 62 人覺得自己的文化基礎較差和很差,共占總人數的 43.9%。由此看出,將近一半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基礎相當薄弱,少數民族生源多數來自地廣人稀,自然環(huán)境嚴酷的邊遠地區(qū),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條件惡劣,基礎教育水平落后,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影響了他們進入大學的學習。
2.3.2 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指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能力和普通話水平。許多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是來自偏遠山區(qū)的民族學生,他們長期在本民族語言環(huán)境下生活和接受教育,沒有系統(tǒng)接受漢語學習。進入大學后,主流語言由原來的民族語言變成了他們相對陌生的漢語、英語,對他們的人際交往和生活學習造成了很大影響。
36.4%的少數民族學生認為,由于自己的漢語水平比較差或很差, 他們在接受課堂教學時經常出現理解慢,思維節(jié)奏慢等問題, 而且在課堂上懼怕回答老師的提問,害怕用詞不當、有口音, 考試時對有些題意難以正確理解,導致成績不佳,逐漸對專業(yè)學習失去興趣??梢姡Z言能力是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一大障礙,給他們大學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很大困擾。
2.3.3 文化適應狀況
文化適應狀況從多個方面影響著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少數民族學生文化適應是指他們離開本民族文化環(huán)境,在以漢文化為主流文化的環(huán)境中選擇和調整自己行),包括生活 2014 為以達到新文化環(huán)境要求的過程(吳儒練等, 適應(如飲食、住宿、天氣、交通等)、學習適應(如教學模式、學校管理制度等)、社會適應(如人際交往方式等)和心理適應 (情感、情緒等)等四個維度。由于生活習俗、價值觀念、宗 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少數民族學生對內地高校的自然環(huán)境、 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制度環(huán)境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適應期。在此期 間,他們的學習行為將受到許多來自外部環(huán)境因素和內部心理、情感因素的干擾,不能將心思集中在學習上,也很難收獲好的學習效果,有學者將此稱為“斷乳現象”(趙慧莉,1999)。調 查發(fā)現,有 57.3%的學生出現了文化適應不良狀況,當然,通
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后,這種狀況會慢慢好轉,對學習的影響也會逐漸消失。
2.4 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程序、規(guī)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包括資源管理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等。通過調查發(fā)現,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資源利用、資源管理、學習內容和方式方法上形成以下特點。
2.4.1 重視與本民族同學交流
在調查中,當問到“你如何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時, 15.8%的少數民族學生會通過網絡、圖書等資源自己查閱資料, 23.9%選擇向專業(yè)老師請教,22.1%選擇求助于班上漢族同學, 31.6%傾向與本民族同學交流,還有 6.6%的學生對學習中的疑難置之不理??梢?,少數民族學生族群意識和民族認同感較強, 喜歡與本民族的同學、朋友探討學習上的問題,這一點在藏族、維. 吾爾族、哈薩克族學生上表現得尤其明顯,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來自同一文化環(huán)境,具有相通的語言和思維方式,更有助于他們的交流和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2.4.2 重視考證
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動機具有明顯的就業(yè)導向性,因而考取各
類證書是他們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調查顯示,有 46.8%的少數民族學生認為職業(yè)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是同等重要的。除了 公共的英語四級證、計算機二級證之外,少數民族學生還要考 普通話等級證以及一些與專業(yè)相關的證書,如助理營銷師、會 計從業(yè)資格證、導游資格證等等。職業(yè)資格證書是大學生求職、任職的資格憑證,對保障大學生就業(yè)具有重要作用。
2.4.3 重視網絡學習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網絡成為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載體。調查表明,42.5%的學生經常使用網絡或智能手機查找學習資料,觀看教學視頻或者與同學、老師溝通學習問題等。網絡和智能手機給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成為他們學習的重要工具之一。
3 教育管理建議
3.1 營造支持性的教學環(huán)境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內地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帶有特殊的歷 少數民族學生在內地高校的適應性直接影響史傳統(tǒng)和文化基因。
.
著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因此,高校首先應該為少數民族學生營造支持性、積極的教學環(huán)境,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
生的生活習慣、民族風俗,構筑少數民族學生心靈家園,創(chuàng)造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生活、學習的校園環(huán)境。
3.2 加大課程改革力度
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少數民族學生的基本學情和學習需求出發(f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動機的就業(yè)導向性等特點,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堅持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學內容選擇要注重職業(yè)性和實用性,降低理論課程難度,增加應用性強的課程,要加強實踐性教學,多采用項目式、任務式、啟發(fā)式、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與行業(yè)對接、與生產對接、與市場對接的教學內容,真正使學生學到解決問題的知識。此外,在學業(yè)考評上也應該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的差異性,建立適合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特點的多元評價體系,以調動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 建立完善學習幫扶制度
在調查中,47.5%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自邊遠的農牧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生產條件惡劣,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 學習底子薄。因此,高校十分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少數民族學生 生活、學習的幫扶制度。一是建立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成長檔案, 詳細記錄他們的學業(yè)情況、出勤率、課堂表現、課后作業(yè)完成
情.
況、獎懲情況以及學生心理情況等,實現動態(tài)地跟蹤管理。二是建立學生配對幫扶制度。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文化基礎差的特點,建議各二級學院遴選優(yōu)秀學生作為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支持志愿者或課業(yè)輔導老師,實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學生配對幫扶制度,為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學生提供學習支持和幫助。三是建立家校常態(tài)化聯系機制。班級輔導員應通過電話、QQ 群、微信群等方式定期及時地向家長通報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以及心理狀況,讓家長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情況。對于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二級學院應與家長共同制定幫扶計劃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