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二十四節(jié)氣,立春節(jié)氣就是其中第一個節(jié)氣,也是比較有意義的一個節(jié)氣,它意味著春天的開始,冬天已經(jīng)開始進入尾聲,天氣會慢慢回暖。根據(jù)時間推算,2024年立春是在2月4日16點26分53秒。
2024年立春具體時間:2月4日16點26分53秒,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五,星期日。
在24個節(jié)氣之中,立春是排在第1個位置的,這個階段天氣逐漸變暖,溫度回升,大地回春,生機勃勃,對于人類來說是充滿希望和美好的季節(jié)。在立春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比如說,民間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戲班唱戲,再比如說有些地方還會在家里張貼年畫等,都是希望能夠在接下來的一年中,風調雨順,也是希望無憂無慮,一切順利。
春盤是立春飲食風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
田艾籺是春季常見的時令食品。在開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草長鶯飛,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
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
《歲時廣記》中記載:“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p>
明《酌中志》中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嚼蘿卜,曰‘咬春’?!?/p>
1、春游
立春時“迎春”也是一項傳統(tǒng)習俗。舊俗立春前一日由兩名藝人頂冠飾帶沿街高喊:“春來了”,就是傳統(tǒng)的“報春”。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2、佩戴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的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xiàn)在仍然在農(nóng)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
3、咬春或吃春卷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傲⒋骸边@一日,我國民間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4、送春牛
汪曾祺先生在文章《歲交春》中,就記述了他的故鄉(xiāng)高郵送春牛的情形:“立春日有窮人制泥牛送到各家,牛約五六寸尺許,涂了顏色,有的還有一個小泥人,是芒神······送到時,用嗩吶吹短曲,供之神案上,可以得一點賞錢······”
5、大掃除
立春這一天,人們會進行大掃除,把家里的舊物舊塵清理干凈,以迎接新的一年和春天的到來。這個習俗源于古代人們認為立春是一年的起點,大掃除可以清除舊的不好的運勢,為新的一年帶來好運。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