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崩樂壞是周王朝時期,始于西周,盛于東周。意思是指封建禮教的規(guī)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典出《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贬屃x: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規(guī)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寓意社會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變局,亟需內(nèi)圣外王之人改進。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
"禮崩樂壞"是一個歷史名詞,具體指的是春秋時期的社會歷史大變動引起的古代典章制度的破壞。"禮崩樂壞"一詞出自《漢書·武帝紀》,在孔子的《論語》中也有關于"禮壞樂崩"的表述。這表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人們將"禮樂"視為理想中的政治狀態(tài)。然而,隨著春秋時期的到來,"禮崩樂壞"的現(xiàn)象逐漸顯現(xiàn),表現(xiàn)為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安。
此外,有觀點認為"禮崩樂壞"并非特指某一特定的時期或事件,而是對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泛指,用來形容社會秩序混亂的時代。但根據(jù)搜索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指向春秋時期,特別是與西周典章制度被廢除相關的描述。
綜上所述,"禮崩樂壞"更多地被認為是春秋時期的產(chǎn)物,而非某個特定歷史階段的專有名詞。
禮崩樂壞的標志性事件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周朝統(tǒng)治者是周幽王,根據(jù)《史記》記載,周幽王寵愛褒姒,廢掉了王后申后與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為了博取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戲弄諸侯,最終當犬戎兵臨城下再舉烽火時,諸侯不再出兵,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褒姒之子伯服,并將褒姒俘虜而去。
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退走后,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南陽北)即位,是為周平王。因鎬京已遭戰(zhàn)爭破壞,而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鎬京難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護送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在鄭、晉輔助下立國。東遷后的周朝,史稱東周。
*本文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