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chuàng)作的一部散文游記,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jīng)30年考察撰成了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宏祖,號霞客)經(jīng)34年旅行,寫有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余萬字游記資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shù)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zhì)、植物等現(xiàn)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重要的價值。
文學
《徐霞客游記》中描寫事物所采用的清新優(yōu)美文筆,使讀者愛不釋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前的一百三十五年間,完全靠讀者用筆抄寫來流傳。乾隆四十一年以后,才有刻本流傳。對《徐霞客游記》的文學價值,不少名家有過中肯的評論。
史學
《徐霞客游記》的史料價值,涵蓋層面甚廣。徐霞客對于山水地理方面的貢獻,除了對山形地貌的觀察外,對于水文分布、江源探尋以及山水與氣候關(guān)系的體驗,也有翔實的記錄。徐霞客對于當時政治情勢的觀察也很深入,他游歷各地看到整體政治風氣的敗壞、藩鎮(zhèn)的巧取豪奪、土司制度的紊亂、人民生活的困頓以及邊關(guān)軍事防衛(wèi)的松弛,都顯示出晚明政治的腐敗現(xiàn)象。他的游記登錄許多書院、古跡、碑碣、辭匾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特殊文化等等,對于文化古跡方面的記錄保存,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另外,徐霞客對于各地的宗教信仰、道觀寺廟也多有記載,為儒、釋、道各種宗教在各地的傳布情形,留下了歷史的軌跡。由這些豐富的內(nèi)容來看,這部游記能在歷史上留名,被認為是晚明時期一部跨越文學與科學的著作,確實有其道理。
*本文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數(shù)據(jù)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