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時期無兵可用是怎么回事?崇禎的改革為何失敗?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明末的主旋律,是戰(zhàn)爭,而軍隊則是戰(zhàn)爭的直接執(zhí)行人,所以從軍隊的表現(xiàn),完全可以看出戰(zhàn)爭的走勢,從而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明末的京營就是這樣的“斑”。
京營到了崇禎時代真是迎來了至暗時刻:兵源上無兵可用——“皆詭寄靡餉,無一人可用,蓋甲鬻于乙,乙鬻于丙,更易不知凡幾”相互頂替托名,根本無人實際參戰(zhàn)。有的士兵竟然可以追溯到嘉靖隆慶時代,簡直明代版冥府神兵!而從軍的實際人員呢?“非市井游手,即勢宦蒼頭,從無紀律”。軍隊成分非常差,根本無法維持正常軍事訓練活動。
但崇禎帝不是沒有改變過,但他對京營的改革就像他對明朝的改革一樣——殫精竭慮,病入膏肓。
其實京營并非在創(chuàng)立伊始就是如此模樣。
它誕生于永樂時代,又常被人稱作三大營——神機營、五軍營、三千營。起初的任務安排是:五軍營主營陣,是軍隊的主要戰(zhàn)斗力;神機營主火器,是部隊的主要火力輸出點;三千營主巡哨,負責出征時期的外圍偵察和突襲。
值得一提的是,京師三大營不是三個營,而是三個兵種,實際人數(shù)按照“衛(wèi)”來編制,一共有七十二個衛(wèi),約四十萬之眾。而駐扎在京師的還不止這些部隊,每年都有從外地前往北京的軍隊稱作“班軍”,作為京營的輔助力量和補充。
京營的定位是野戰(zhàn)軍,而非城防,因此在創(chuàng)建之初,經(jīng)常對外作戰(zhàn),比如永樂帝六次北伐蒙古、進兵甘肅青海,都有京營的身影,有時作為輔助力量、而更多的時候是戰(zhàn)爭主力。
京營的轉折點,在土木堡。
土木堡之戰(zhàn)后,京營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從此軍事世家執(zhí)掌京營的格局被改變,兵部文官和宦官開始作為軍事主官掌管京營。此時的京營被改革為了“團營制度”,也就是精銳集中起來由將領率領。雖然后來幾經(jīng)更迭最終恢復三大營制度,但是卻為后來京營的變革埋下了伏筆。
明朝中期,內(nèi)外局勢日漸平緩,內(nèi)外戰(zhàn)爭逐漸減少,而募兵制的興起,使得京營越來越少地被地方“租借”過去,因此京營也迎來了他的和平時期。不過這一和平,就讓京營萬劫不復。
上圖_ 明朝軍隊
首先,就是納入文官體系之下的京營貪腐嚴重。
在經(jīng)歷過改革之后,京營的指揮權被轉移到了多方勢力的手中——勛貴武臣、提督宦官、協(xié)理文官各分一杯羹。
武官作為軍隊的直接統(tǒng)帥,經(jīng)??丝鄹鞣N名目的軍費軍餉,以至于“支糧則有,調(diào)遣則無”。也就是說,軍餉會按照規(guī)定發(fā)放,但是實際卻沒有這個人,軍餉落入將領私囊。更有甚者,名將郭英之后郭勛竟然將騎兵戰(zhàn)馬草場租借出去以獲利潤,使得部隊戰(zhàn)馬無從補給。
而實際在營的部隊,也時常領不到軍餉,因為“口食不給”、“以相保寢食而已”,士兵素質(zhì)極為低下,往往面有菜色、不能穿戴甲胄,騎兵也“上馬亦不能揮鞭而駑馬”。
上圖_ 明朝的官員
更厲害的,是軍隊的“占役”(指:逾制占用公務人員當差)。
京營身處京師,旁邊就是富可敵國、權近圣人的京師權貴,所以經(jīng)常被這些權貴“邀請”前往幫助營造府邸。軍隊有時協(xié)助工程是明軍一開始就有的傳統(tǒng),但是為國家而非私人。明代中期,這種私人占役現(xiàn)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終年沒曾參與操練,而是搖身一變,成了能工巧匠、“巧奪天工”去了。不知永樂帝若顯靈,看著自己昔日橫掃越南塞北的部下個個轉了專業(yè)到工程系,會作何感想。
京營到了崇禎帝手中,已經(jīng)是積重難返,別說像在永樂時期擔任野戰(zhàn)主力軍,就是城防守備都會有問題。
但崇禎帝依然決議改革,他派遣東林黨人李邦華主持京營整頓的任務。
上圖_ 明朝火器 “佛郎機炮”
上圖_ 明朝火器 “火銃”
李邦華到任視察京營狀況,差點沒哭出來:十萬大軍,實際僅存一萬七千(“堪戰(zhàn)不及十分之一”),而且“全無號令,不諳步伐”。明軍倚重的火器“點放不齊,仰天虛發(fā)”,軍中緊缺的戰(zhàn)馬也“不可問”。裝備被士兵私自販賣、部隊的軍費積蓄也損失殆盡。而來京共同操練的班軍也從以前的十余萬變成了“五千三百四十二”,就連司令部(戎政府)的儲備銀也被人盜竊一空。崇禎時代的京營集各朝各代之大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不但問題多,還更加嚴重。
于是李邦華提出“一補軍伍,一精練拔,一清占役,一節(jié)馬差,一省馬軍,一;練神器,一習飛石”的改革方針,勢要一改本朝之積弊、還天子一可戰(zhàn)之軍。
在李邦華躬親力行的情況下,京營結果大為改觀——
一方面經(jīng)常檢查士兵人數(shù),使得士兵不再缺額,并且親自檢查士兵素質(zhì)與操練,及時裁汰不過關的士兵;
另一方面,禁止士兵參與工程、不準戰(zhàn)馬借出。使得京營的戰(zhàn)斗力在短期內(nèi)迅速攀升,至少可以參與城防守備。
上圖_ 李自成起義圖
但京營的改革觸動了利益集團,以至于“諸失利者銜次骨,而怨謗紛然”。在崇禎二年清軍入寇畿輔的戰(zhàn)爭后,利益集團大多上書彈劾,將李邦華被趕下職位(值得一提,李邦華在卸任后繼續(xù)整飭其他地方軍伍,最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時自殺殉國)。
李邦華之后,繼任者引以為戒再難以開啟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依舊有局部的改善,但再難以讓京營涅槃重生、強大如初了。不過京營之眾依舊涌現(xiàn)出了一批忠勇雙全的將領,有效減緩了明朝滅亡的腳步,比如京營名將黃得功,多次率軍擊敗張獻忠部隊、抵御左良玉東下,隨后在江北拱衛(wèi)南京,與清軍作戰(zhàn)時陣亡。
人禍之外,還有天災。
幾乎同步于橫行陜甘的饑荒、崇禎年間的華北大鼠疫也同時發(fā)作,并且在崇禎十四年登陸北京城。瘟疫抵達北京后,北京人口大幅下降,即使太醫(yī)院參與救急也無濟于事。而京營也飽受肆虐,整個軍營因為瘟疫使得非戰(zhàn)斗減員人數(shù)急劇上升,“大疫,軍死者甚眾”,僅存的士兵也羸弱不堪,將官前去集合,士兵們都坐臥不起,“鞭一人起,一人復臥如故”。整場瘟疫造成了北京人口四分之一死亡,而士卒也損失過半。
不過驚奇的是,在李自成到達北京以后,瘟疫卻得到了控制,1643年到1644年的寒冷天氣到來也讓瘟疫最終停止了傳播。不過京營卻在崇禎十七年的三月份,與崇禎帝一起,成了歷史中的一串文字。
上圖_ 闖王進京
明末的京營改革極富代表性,很多關鍵的改革也都如同京營改革一樣,要么半途而廢,要么無法根治,更多的,是利益集團盤根錯節(jié)、使得改革不能進行深入,而一場大戰(zhàn)或者大變革,便能使得改革成果流產(chǎn),再加上崇禎時代的西北大干旱讓農(nóng)民軍有近乎無限的兵源、瘟疫和關內(nèi)外持續(xù)的戰(zhàn)陣卻不斷消耗著明軍實力,此消彼長之下,只能走向覆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