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泶褥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科舉制度,始于隋,興于唐。千年以來,縱使王朝更替不休,科舉制度卻猶如定海神針般屹立不倒,為一代又一代的王朝選拔了大量的棟梁之才。
然而,當歷史走向“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晚清時代后,清朝政府卻突然一紙詔書廢除了流傳千年的科舉制度。
那么,既然科舉制度這么有用,清政府為什么要廢除科舉呢?當古老的科舉制度廢除后,又為清政府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一、改革科舉
古代社會中,科舉制度是平民百姓向上層階層流動的通道,百姓們通過讀書考科舉做官從而光耀門楣,朝廷也通過科舉制度網(wǎng)羅群賢用以維護國家的統(tǒng)治。
科舉制度是架在廟堂與江湖間的一座橋梁。
正是由于科舉制度的重要性,庚子國難時,慈禧太后倉皇西逃之際仍為科舉無法順利舉行而感到遺憾。
等到圣駕回鑾后,慈禧立刻下令補行辛丑恩科和壬寅正科的會試和鄉(xiāng)試,以致于當時一度有人感慨說:“在如此倉皇播越之中,而對下年之鄉(xiāng)、會試,尚兢兢注意,足見當時視取士之典尚為鄭重”。
列強入侵帶來民族傷痛的同時,也粉碎了清廷天朝上國的美夢。
慈禧太后意識到傳統(tǒng)科舉選拔的人才已不足以應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科舉改革由此提上議程。
其實,科舉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
早在鴉片戰(zhàn)爭后,魏源便在《海圖國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念,此后,恭親王進一步提出設(shè)立同文館,讓科舉考試出身的學子學習西方的語言和科學技術(shù)的想法。
可惜恭親王的想法剛一提出,就受到朝中守舊派的打壓。
御史張盛藻說科舉是正途,質(zhì)問恭親王“何必令其習為機巧”,大學士倭仁、徐桐、李鴻藻等官員也紛紛站出來反對,直言科舉乃立國之本,不可輕易改變。
盡管如此,恭親王一派仍舊頂著巨大的壓力將同文館興辦起來,并且很快在全國各地生根開花,為九州大地帶來一股近代新式教育的清新之風。
戊戌變法中,康有為提出“民智不開之故,皆以八股試士為之”,直言科舉制度是引發(fā)清王朝衰弱的原因,光緒皇帝為此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改八股取士為試策論。
不過,戊戌變法失敗后,科舉制度也重新恢復了原來的模式,直到慈禧在庚子國難后向百官征集改革措施,科舉改革才再度成為討論的熱點。
二、廢除科舉
根據(jù)大臣們的建議,慈禧決定仿效博學鴻詞科,在科舉中重新開設(shè)經(jīng)濟特科,不再單純考驗考生們“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典籍。
然而,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雖然越來越務實,但考官和考生卻都仍舊習慣傳統(tǒng)的考試模式,對西方的科學文明知之甚少,甚至一度發(fā)生過有考生將拿破侖解釋為“拿著破爛輪子”的笑談。
這其實也不怪考生,當時參加科舉的士子大多出身于舊式私塾,而教授新穎西方知識的新式學堂反而無人問津。
眼見科舉已成新式學堂發(fā)展中的攔路虎,張之洞等改良派大臣建議清政府廢除科舉,但這一主張立刻遭到守舊派大臣的激烈反對。
為緩和矛盾,袁世凱提出將各省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先減去二成,然后另外增設(shè)一科,錄取名額則為之前減掉的二成人數(shù)。
可惜,動蕩的時局已經(jīng)無法留給張之洞們溫和廢除科舉的時間了。
隨著清廷內(nèi)憂外患不斷加深,國內(nèi)要求改封建帝制為君主立憲制的呼聲也一浪高過一浪,再加上當時的學子普遍重科舉而輕學堂,改良派漸漸失去了緩慢廢除科舉的耐心。
1905年,張之洞、袁世凱、端方等多名重臣聯(lián)合上奏《請廢科舉折》,強烈要求朝廷立刻廢除科舉。
最終,慈禧太后采納了這項建議,宣布從1906年開始,各省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同時,國子監(jiān)被學部取代,就連八旗官學也并入新式學堂里。
傳承千年的科舉制度,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三、加速滅亡
科舉制度廢除前,清政府曾認為這項古老的制度阻礙了大清的發(fā)展。
然而,科舉制度廢除后,清政府才驚訝的發(fā)現(xiàn),沒有了科舉制度,大清王朝的統(tǒng)治依然岌岌可危。
這是因為傳統(tǒng)的八股取士雖然禁錮了人們的思維,卻培養(yǎng)出適合王朝統(tǒng)治的順從者。科舉出身的官員只需要該征稅時征稅,該征兵時征兵,同時圓滿完成君王交待的差事即可。
這樣的官員執(zhí)行力強而想法少,同時深受儒家君臣父子綱常的教育,是非常合格的君王助手。
等到新式學堂代替舊私塾后,西方思想給當時的人們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權(quán)威不斷受到質(zhì)疑。
無法繼續(xù)考試的讀書人,有的棄文從武,成為革命黨人,有的辦實業(yè)經(jīng)商,放棄舉業(yè),還有一些無門無路的學子就此淪落成落魄文人。
如此一來,朝中文官集團迅速衰落,武官集團開始掌權(quán),歷史的車輪逐漸走向軍閥混戰(zhàn)時代。
慈禧太后怎么也不會想到,本想救亡圖存而實施的科舉改革,卻反而讓大清王朝在遍地烽火中,緩緩地走入了落日余暉里。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