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李世民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隋朝末年是我國歷史上一段非常著名的亂世時期,隨著農(nóng)民起義的爆發(fā),無數(shù)的賢臣良將和擁有雄才大略的領(lǐng)袖人物也不斷涌現(xiàn)。
所有人才中,最為優(yōu)秀的自然是笑到最后的,建立唐朝的李淵父子。曾經(jīng)與他們針鋒相對、互有勝負的諸侯們也十分值得人們銘記。在眾多隋末諸侯中,王世充、竇建德可謂是佼佼者。
作為隋朝末年的兩大諸侯,王世充和竇建德分別建立了鄭國和夏國,并且一個稱帝,一個稱王。
到了后期,他們二人都成為了李淵統(tǒng)一天下所必須去除的眼中釘、肉中刺。
于是王世充先是被李世民征討并擊敗俘虜,隨后竇建德為了救援王世充攻打李世民,也被其擊敗生擒。
不過,當李世民將這二人押送到李淵面前時,他們卻得到了殺頭、流放兩種不同的處置。那么,為何李淵赦免了王世充,卻殺了竇建德呢?
其實,這一問題需要分成兩部分回答,也就是,李淵為何要赦免王世充,以及他又為何將竇建德殺死。
首先,我們看看王世充為什么被生擒,卻得到了釋放。
隋末末年,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兩大諸侯分別建立政權(quán),而位于洛陽的王世充被李世民大敗圍困之際,竇建德率軍前往援助,以致被一網(wǎng)打盡。
唐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出兵討伐鄭帝王世充,據(jù)《舊唐書》記載,當時王世充治下已然是"囚者相次,不減萬口,既艱食,餒死者日數(shù)十人。世充屯兵不散,倉粟日盡,城中人相食……人皆體腫而腳弱,枕倚于道路。其尚書郎盧君業(yè)、郭子高等皆死于溝壑。"
可見,兵強馬壯的唐軍一到,獲勝那會是輕松愉快的。
僅僅三個月時間,原本歸屬于王世充的州郡幾乎全部叛變,只有他孤守洛陽城,十分凄涼。
后來,王世充盡管和李世民多次談判,但都以失敗告終,在眾叛親離、無力回天之下,他只好被迫投降。隨后,他被押解至李淵的面前。李淵細數(shù)王世充的罪行,準備將其誅殺,但王世充回答道:"計臣之罪,誠不容誅,但陛下愛子秦王許臣不死。"
正是因為王世充的一席話,他才暫時保住了小命,只是被發(fā)配到蜀地。王世充之所以不死,是因為李世民曾經(jīng)許諾他不會殺死他,看上去似乎十分自然合理,不過,上文已經(jīng)說到,王世充和李世民的談判都是宣告失敗的。
所以,一種可能是,王世充所言為實。但也有可能,王世充是在欺騙李淵。
如果王世充和李世民的談判是成功的,那么李世民許諾他不死以示安撫。這十分正常,一方面,這有助于加快其投降,另一方面,也是給天下其他諸侯展現(xiàn)李家降者不殺的態(tài)度。
不過,既然談判破裂,王世充是被迫投降而不是主動歸附,那么李世民自然沒必要對負隅頑抗的王世充手下留情。所以,或許這席話只是王世充的
兵敗被擒后,其實王世充已然沒了什么價值,所以李淵不在乎真?zhèn)危苯訉⑵渖饷庖彩怯锌赡艿?。至于竇建德,他最初是在河北地區(qū)建立了夏國,并始終保持著對中原的窺伺,王世充被唐軍攻打之際,為了保持三足鼎立的有利局面,竇建德同意王世充的求援,率軍南下支援。
不過,很快竇建德的軍隊就遭遇了連續(xù)失利,全軍上下打起了退堂鼓。
這種情況下,竇建德力排眾議,執(zhí)意要援助王世充,履行自己的承諾。于是,李世民只好先前往虎牢關(guān)將竇建德?lián)魯∩?,再返回攻打王世充。因為竇建德的失利,王世充徹底沒了希望,于是在山窮水盡之后,他只好率眾投降。后來王世充受赦免,而史書記載:"秦王俘建德至京師,斬于長安市,年四十九。"
竇建德之所以被殺,筆者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李世民本是征討王世充,竇建德執(zhí)意幫助導致唐軍攻勢受阻,李世民認為他多管閑事,便將其擒殺;第二,竇建德沒有像王世充一樣與李世民進行談判或編造謊言,李世民要攻打的是王世充,王獻城投降被赦免死罪情有可原,而竇建德阻礙唐軍計劃,將其赦免并沒有什么意義。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那便是王世充統(tǒng)治無道,被人民所厭惡,只要將其流放到偏遠之地便會失去威脅,而竇建德治理有方,河北人民對他十分愛戴。如果將竇建德釋放,倘若他回到河北甚至到別處振臂高呼,都有可能東山再起,成為唐朝統(tǒng)一的一大阻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