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敗在劉邦手下?光是哭的本事就不及劉邦!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可是一位奇人,他能夠從市井混混成長為一代帝王,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從前被父親斥責不愛勞動,被鄰里認為胸無大志,但在起義過程中,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家,與普通的勞動人們有著顯著的不同,他有著帝王風(fēng)范,手下的謀臣武將為他打江山,就連楚國貴族后裔項羽也敗在了他的手下。
秦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天下混亂,起義軍隊紛紛揭竿而起,在這多支起義軍隊中,當屬項梁和項羽所帶領(lǐng)的軍隊勢力最大了,他們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在吳中宣布起兵,很快就召集到了近萬人。這樣的先天優(yōu)勢是劉邦所沒有的,劉邦決定起事后,招攬到了不少的人才,在攻豐一戰(zhàn)中,他成為了項梁的手下。
項羽和劉邦曾在同一陣營中,但隨著劉邦的勢力逐漸壯大后,兩方分庭抗禮,最后還有了決一勝負的垓下之戰(zhàn),在這一戰(zhàn)中,項氏的軍隊遭受重創(chuàng),就連項羽也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自殺。在項羽死后,劉邦為他舉辦了葬禮,因為他曾經(jīng)被封為魯公,所以平定魯城后,劉邦以魯公之禮將他安葬,還親自主持葬禮,在他的墓前大哭一場。若是不知情的人看見,恐怕還會以為這兩人的情誼有多深厚呢!
雖說男人流血不流淚,但劉邦確實是哭了,只不過他不是因為悲痛至極才哭,畢竟他們兩人之間的仇恨已經(jīng)積攢了好長時間,雙方都恨不得對方的勢力土崩瓦解,所以劉邦的哭是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樣子,其實他的內(nèi)心深處已經(jīng)是樂不可支了,最大的敵人被鏟除,他馬上就可以一統(tǒng)天下做皇帝了。
在《史記·汲鄭列傳》中記載著,項羽有一手下鄭君,在他投靠劉邦后,劉邦下令所有只能稱“項籍”,不能叫“項羽”,因為稱字的話,是表明恭敬,更不能叫“項王”。而鄭君即便是在投降后,也仍然是尊敬先主,不惜違背劉邦的命令,后來就又下了一道旨令,對項羽堅持表示恭敬的人,不能再做官,而其他的人都順從劉邦的意思,都被晉升為大夫。從這里看出,劉邦是很虛偽的,雖然他在墓前痛哭,但后來又給忠臣下絆子,這不是大丈夫所為。
他不僅為敵人哭,還為死去的義帝哭,在他被封為漢王的第二年,他來到了新城,采納當?shù)匾晃秽l(xiāng)官的建議,要為義帝舉辦葬禮,義帝是被項羽所殺,此時他已經(jīng)決定要和項羽爭天下了,他舉辦了為期3天的葬禮,還哭了3次。他這次的目的還是為了和項羽作對,舉辦葬禮意味著他向天下諸侯宣告,項羽殺了義帝,是大逆不道,這就讓項羽失了人心,同時他可以喊著復(fù)仇的口號以得到諸侯的支持,一箭雙雕。
這樣的手段在現(xiàn)代人看來,是不光明的,但在國家政治之間,為了謀得自己的利益,這樣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由此可見劉邦不止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家,他非常善于揣測人心,無形之中就讓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而項羽就成為了亂臣賊子,對于不清楚的天下百姓來說,他的舉動籠絡(luò)了大部分的人心。
而反觀項羽,他的一生很少流淚,“西楚霸王”的名號不是白來的,勇猛非凡,胸懷大志,這從他的少年時期就可見一斑,他對于讀書和劍法,都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稍微學(xué)習(xí)后就放棄了,項梁對此很生氣,便問他,項羽給出了回答,“讀書只要可以認下人的名字就夠了,學(xué)會劍法也只能對付一個人,我要學(xué)的是萬人敵”,這樣的豪情壯志讓項梁很高興,便教了他兵法,足夠他在當時成為最強的武將。
驕傲的項羽沒有在鴻門宴暗殺劉邦,放虎歸山,在垓下之戰(zhàn)中他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打擊,劉邦讓士兵唱起楚歌,引起長久離鄉(xiāng)的楚兵隊家鄉(xiāng)的思念,同時讓他們以為漢軍已經(jīng)掌控了他們的家鄉(xiāng),一時間楚軍軍心渙散,還未戰(zhàn)就已敗,項羽已經(jīng)預(yù)料到了結(jié)局,他和寵妾虞姬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后,項羽流淚不止,聽者同樣都哭了。
項羽的這一哭是失意悲痛的,他和美人哭泣告別,美人自殺,他雖趁亂逃出,但最終在烏江自刎,因為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了,寧愿自殺。劉項兩人同是痛哭,一人是虛情假意,為了不相關(guān)的義帝和項羽,他們之間都沒有深厚情誼,劉邦只為作秀,為了政治利益,一人是真情真意,生死別離,大業(yè)失敗。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