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亂局為何慈禧的統(tǒng)治無人能動搖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清朝末年,中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起義,甲午戰(zhàn)爭沉重打擊了滿清的統(tǒng)治。在內外交困中,慈禧一個女流之輩,卻在大清的權力頂峰呼風喚雨、笑傲了數(shù)十年,神州多少七尺男兒在她的石榴裙下頂禮膜拜,甘當她的走狗和鷹犬,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
從恭親王到曾國藩、左宗棠再到張之洞、李鴻章,沒有一個人能動搖她的統(tǒng)治、挑戰(zhàn)她的權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不能不說慈禧是個玩弄權術的高手,一個精通厚黑學的大師;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慈禧的權力合法性。
舊中國沒有選舉,權力是世襲的。誰打下的江山就是誰家的,那是人家的私有財產(chǎn),別人不能染指。因此滿清的江山滿清坐,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在滿朝文武和天下百姓心中,愛新覺羅氏是中國合法的家長,外人染指都是大逆不道的;雖然古人有"天下非一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但不是非常時期,這個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個挑戰(zhàn)者。想覬覦大清江山者,不能不在心里反復掂量。而咸豐去世時,慈禧是皇太后,咸豐之后兩宮結果了肅順顧命八大臣,此后的皇帝都是慈禧的至親,太后就是皇帝的代表,所以她就是正統(tǒng)就是大清合法的執(zhí)政者。
二、慈禧的母性。
慈禧作為一個女人當政有著很多短板,比如威嚴不夠,狠毒不夠,魄力不夠。但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慈禧有著女人的優(yōu)勢那就是母性,女人頭發(fā)長見識短,女人智商低、馬虎、好糊弄。女人辦事不那么咄咄逼人,不那么絕情。
凡此種種這種缺點都讓那些滿漢大臣感到受用,產(chǎn)生了依戀。這就像我們上學時候一樣,一個嚴厲的女班主任怎么也比一個嚴厲的男性班主任要好得多。如果跟康熙、順治那些雄才大略的雄性皇帝相比,大臣們還是跟喜歡跟慈禧這樣的"女皇"共事。慈禧在好多大事上都比較模糊,看透不說透。在處理有些事上不那么非黑即白,不那么咄咄逼人,也讓大家愿意維護她的權威,贊同她的統(tǒng)治,無形中團結在了她的周圍。
比如。同治八年,慈禧跟前的紅人安德海奉命去江南采辦服飾,到了山東地方,被巡撫丁寶楨借故處決,這要是換了任何一個皇帝,丁寶楨都不敢這樣辦。換了任何一個老板都不會放過丁寶楨,但此事硬是不了了之。
還有震驚朝野的刺馬案,朝廷命官被殺,誰都知道湘軍脫不了干系,可慈禧竟然把曾國藩調去查辦此案,將兇手立即處決、草草結案。你說她好糊弄也好,說她外柔內剛也好、說她手段高明也好,反正是大家認可、喜歡這樣的老板。
三、大臣的奴性和理性。
一個政權受到挑戰(zhàn)被顛覆,同時要具備兩個條件,那就是首先大臣非常務實,不信孔夫子那套三綱五常和君臣倫理道德教條;如趙匡胤之流。
第二是大臣智商不行,身邊有沒有理智的人。就好比是酒駕、醉駕司機,不僅不擇手段、而且不權衡利弊,不計成敗,無知無畏。這樣的謀大事者不管有幾分勝算都敢去干,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拉下拉不下不管,只管去拉;如吳三桂之流。
可是無論是左宗棠、曾國藩還是張之洞都不屬于那兩種人。尤其是曾國藩在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后,湘軍的戰(zhàn)斗力天下無敵,大清江山也風雨飄搖,只要作為漢人曾國藩振臂一呼,就會天下響應;雖然不一定一統(tǒng)江山,至少也能占據(jù)半壁江山,給滿清的統(tǒng)治以致命一擊。當時曾國藩身邊的將士也蠢蠢欲動,有用力曾國藩造反的意思。
但曾國藩深受儒家教育,奴性太足,不想做亂臣賊子。除此之外,曾國藩為人沉穩(wěn)、老道,沒有絕對的勝算不會輕舉妄動、孤注一擲。因為造反是一場豪賭,一旦失手滿盤皆輸,不僅身敗名裂還要誅滅九族。所以,最具備動搖大清江山、動搖慈禧權威的曾國藩選擇了當一個忠臣。
權傾朝野、如日中天的曾國藩都不敢,滿清文武大臣的資歷和才干沒有一個能跟他相比的,他們就更不敢跟慈禧叫板了。除非出來個缺心眼的、不計后果的家伙,但慈禧幸運,這樣的大臣硬是沒有出現(xiàn)一個,所以慈禧的統(tǒng)治就固若金湯、無人挑戰(zhàn)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