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臣楊鶴是怎么對抗流寇的?流寇是什么?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楊鶴是明朝末年大臣,楊嗣昌的父親。明末流寇泛濫,并且已經(jīng)威脅到了大明根基,楊鶴曾向崇禎提出,他認為流寇都是因為饑荒才會變得越來越多,所以他覺得對付流寇應該是以招撫為主、追剿為輔。楊鶴的策略起先有了一定成效,但能用于招撫的資金卻遠遠不夠。有人評價楊鶴是一名正直的好官,但一意主撫也要看當下國力能否承擔。最后楊鶴辦事不力,落得一個下獄論死的結(jié)局。
說起大明滅亡的直接原因,那必然是流寇泛濫。流寇以李自成為代表,就是他攻破北京城,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李自成雖然最終成了氣候,但他并非首倡義兵之人。早在天啟末年,流寇就已經(jīng)在西北出現(xiàn)了,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天災。
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自明天啟七年(1627年)陜西澄城農(nóng)民王二首殺知縣張山耀算起,到崇禎十七年(1664年),前后經(jīng)歷了十八個年頭?!φぁ冻绲澰旯淘兣c明末農(nóng)民起義》
崇禎繼位之后,自然也會想辦法解決流寇問題。可應該如何解決呢?放任自流是不行的,那就只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剿滅,一個是招安。
無論是剿滅還是招安,都不是空口白牙就能實現(xiàn)的。
剿滅流寇需要大規(guī)模調(diào)動軍隊,大規(guī)模調(diào)動軍隊需要大筆軍費。比如說,遼東需要大規(guī)模調(diào)動軍隊,于是遼餉應運而生;如果西北也需要大規(guī)模調(diào)動軍隊,那么新名目的賦稅自然也會應運而生。
招安流寇不需要大規(guī)模調(diào)動軍隊,但政府必然要擴大征兵規(guī)模,因為必須把流寇改編成一支新軍。流寇之所以會出現(xiàn),無非是因為農(nóng)民吃不飽飯,如果有機會當兵吃軍糧,大多數(shù)人也不會愿意繼續(xù)當流寇。但招安流寇也需要花錢,而大明中央政府最缺的就是錢。
退一步說,大明中央政府沒錢招安流寇,那么有錢賑災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整個大明已經(jīng)被錢這個字給弄怕了,張嘴說話的時候,第一個字肯定都是錢。
面對愈演愈烈的流寇,官僚集團除了打官腔還是打官腔,給出的解決辦法,永遠是高大上偉光正的:解決流寇問題并不困難嘛,只要讓他們吃飽飯,自然什么問題都解決了。
從皇帝的角度出發(fā),自然是希望官僚發(fā)揚風格,讓流寇吃飽飯。據(jù)可靠消息稱,官僚的家里有許多銀子,根本用不完。
從官僚的角度出發(fā),自然是希望皇帝發(fā)揚風格,讓流寇吃飽飯。據(jù)可靠消息稱,皇帝的家里有許多銀子,根本用不完。
從百姓的角度出發(fā),不管是皇帝還是官僚,你們家里的錢多到根本用不完,可就是不愿意拿出來,讓老百姓吃飽飯,那就別怪我們造反了。
崇禎二年,西北流寇群起,總督武之望在重壓下自殺,整個大明上下一片嘩然。
洛川、淳化、三水、略陽、清水、澄縣、韓城、宜君、中部、石泉、宜川、綏德、葭州、耀、靜寧、潼關、陽平關、金鎖關等處,流賦恣掠?!勥w·《國榷》
現(xiàn)在的問題是:誰來接任西北總督呢?官僚集團內(nèi)斗一流,吃相也不好看,但他們都不是傻子。西北流寇愈演愈烈,誰當總督都有可能干砸鍋。盡管是總督這樣的美差,大家還是推三阻四。平時打官腔的時候全部慷慨激昂,遇到麻煩事了就開始裝聾作啞。
在這種背景下,楊鶴被大家推選出來,成為了新一任西北總督。
明年,總督武之望死。久之,廷臣莫肯往者,群推鶴。——《明史》·楊鶴傳
為什么是楊鶴?因為楊鶴說了一些得罪人的話,所以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被人報復,最終只得前往西北任職。
楊鶴所說的培養(yǎng)小民元氣、封疆元氣、士大夫元氣,并非泛泛之談,而是針對某些高官胸腑間一片殺機,逞一時之快而發(fā)的。朱由檢領悟到這層用意,在奏疏上批示“培養(yǎng)元氣,今日要務”,表示贊許。但是掌權的閣部大僚卻以為:“這學問用不得?!迸囵B(yǎng)元氣還不是時候,決意把不隨潮流、獨抒己見的楊鶴排擠出中央政府。這就是吏部會推楊鶴出任陜西三邊總督的背景?!畼渲尽ぁ洞竺魍醭淖詈笫吣辍?/p>
楊鶴走馬上任之后,立刻面臨了之前所說的兩個困境:無論是剿滅還是招安,都需要不少錢,而在楊鶴出發(fā)之前,大明中央政府顯然沒為他準備錢,甚至連賑災的錢,也要他自己想辦法。
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的前提下,楊鶴對西北流寇的態(tài)度只有一個字:撫。
所謂的撫,就是放縱流寇的行為,只要他們愿意投降,立刻赦免所有罪過。
社會經(jīng)驗不豐富的人,大概會覺得楊鶴的做法非常好,符合圣人之道。可實際上,流寇的數(shù)量絕不會因為楊鶴的寬容而有所減少,反而會因為這種寬容而變多。
只要表示一下悔過,就可以既往不咎。這種寬仁的做法,直接把叛亂的代價降到了最低。
地方叛亂的主要基礎是饑民、難民、逃卒和潰卒。因為這種基礎存在,各種不安份的人才能如魚得水、興風作浪。失去這種基礎,誰敢公然挑戰(zhàn)政府呢?
楊鶴的撫,并沒有任何錯誤。事實上我們翻翻歷史書,歷史書就是這樣諄諄教導后人的。因為叛亂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天災人禍把老百姓逼得走投無路才造成的。政府應該理解他們,更有義務救他們于水火之中。
政治表面上是空洞的說教和規(guī)則,實際上永遠都是寫滿了“利益”兩個字。
如果是天災,主管官員應籌集各種社會力量共同應對它;如果是人禍,主管官員需要清除它。所謂的天災,需要政府組織社會力量共渡難關,楊鶴作為一個空降的大員,有能力做好這件事嗎?顯然是沒有的。
所謂的人禍,無非就是當?shù)毓倭咆澪鄹瘮?,無非就是士紳集團野蠻擴張。楊鶴作為一個空降的大員,有能力管好這件事嗎?顯然是沒有的。
想要改變西北亂象,就必然要損害西北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楊鶴做不到這一點,他只能給流寇一些優(yōu)待,爭取讓他們放下武器。
這種政策,實際上就是明著欺負不敢造反的老百姓。官僚貪污、士紳欺壓、流寇造反,政府都報以寬容,絕不追究,這對守法良民公平嗎?
當壞人干惡事,就這樣有理?當一個安份守法的百姓,他們的利益和權利誰來保證呢?政府除了說幾句空洞的安慰話之外,什么也做不到。
楊鶴的所作所為,就是用官僚的方式應對危機:你不是要我招降流寇嗎?我像模像樣地招降幾股給你看看。雖然這些流寇被招降,對西北危機而言于事無補,他們安分守己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我至少把表面工作做到位了。
崇禎皇帝也不是傻子,楊鶴的奏報寫得很出彩,但西北的局勢還是日益糜爛。崇禎皇帝一再下令,要求楊鶴繼續(xù)努力,把工作干得再好一點。
面對得寸進尺的崇禎皇帝,楊鶴最終也只能使出官僚集團的老辦法:要錢。
如果崇禎皇帝拿出錢來,楊鶴或許還能做個計劃,花錢辦事;如果崇禎皇帝拿不出錢,那責任就怪不到楊鶴頭上了。
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
楊鶴到了西北之后,到底什么值得稱道的事呢?從史書上看,他除了安撫流寇和找皇帝要錢之外,什么事都沒干。
要區(qū)分責任其實很簡單:皇帝沒給你錢,的確是皇帝的不對??蓻]錢也有沒錢的做法,你什么事都不做,只知道一味地安撫流寇,這不是打官腔敷衍了事,又是什么呢?
楊鶴在西北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打定主意混日子,就是不得罪任何人,也不會想辦法搞點錢來建設大西北。
在明末,這種庸官遍地都是,一點都不奇怪。具體到了問責的地步,他們總是一臉無奈:時局如此,為之奈何?
我說楊鶴是庸官,只是闡述客觀事實,并不是在苛責他。事實上,如果把其他人放到西北,我估計和楊鶴的區(qū)別也不會太大。
事實上,明末的庸官之所以遍地都是,除了既得利益集團根深蒂固之外,崇禎皇帝也難辭其咎。
崇禎皇帝最喜歡做的就是:我重用你,給你全權,你去負責具體事務,干得好有賞,干不好要罰。
這種做法有問題嗎?表面上看是沒問題的,可細究起來,問題就太大了。
明末的問題,在于既得利益集團難以被撼動,崇禎皇帝明白這一點嗎?應該是明白的。
可崇禎皇帝從來不想著如何破局,只是一味地找敢死隊員,希望這個敢死隊員能跟既得利益集團血拼,崇禎皇帝自己坐收漁利。
在太平時期,這種做法沒什么毛病,因為這是帝王心術??擅髂┠莻€爛坑里到處都是雷,哪個敢死隊員能鎮(zhèn)得住?
在明末那個環(huán)境里,皇帝必須具備常人所不具備的勇氣和毅力,擁有砸爛一切的魄力,否則他就只能縮在深宮,做一個任人擺弄的傻子。雖然這樣做也未必能拯救垂死的大明,但絕對比崇禎皇帝這樣大呼小叫卻無可奈何要好得多。
官僚集團有問題,官僚集團該為明亡負責,可崇禎這個當皇帝的人,居然也是一副官僚習性,別人上行下效,也真沒什么好說的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