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是怎么死的?為什么寧愿死也不穿政敵的棉衣?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北宋時期的詩壇有一個“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
這個詩派尊杜甫為祖,共有二十五人。其中比較有成就的有三人,即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所以后人把他們合稱為這個詩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努力在藝術技巧上進行新的探索。
這里頭的陳師道,還是“蘇門六君子”之一。
杜甫
陳師道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陳洎,官至三司鹽鐵副使,贈工部侍郎。父親陳琪,官至國子博士、通判絳州。陳師道時候,家境衰落。
落魄到什么地步呢?他養(yǎng)不起一個家,沒辦法,迫于生計,只好讓老婆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和女兒,長期在娘家蹭飯。
當時任翰林學士的蘇軾與傅堯俞、孫覺等,看到一個這個很有發(fā)展前途的年輕人這么的落魄,就極力推薦他,最后到徐州州學當了一名教授。有了這固定的生活來源,才從岳父家把老婆孩子接到徐州,全家人才得以團聚。
送行
陳師道窮是窮,但很有文人的節(jié)操。蘇軾出任杭州太守時,在赴任的途中路過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陳師道一看昔日的恩人來了,特意從徐州跑到商丘去送行。
但他卻不知道,天下有好人,也有壞人。并且當時的朝廷,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蘇軾為首的保守派之間的斗爭非常的激烈,呈水火不相容之勢。
他這一去會恩人,立刻被同僚中的政敵抓住了把柄,彈劾他“擅離職守”,就這樣,好不容易混到的一個固定職業(yè),也給丟掉了。
陳師道
公元1091年,蘇軾被調往潁州任太守,此時陳師道正巧又在潁州任教授,也就是在此時,他入了蘇軾門下,最終成為“蘇門六學士”之一。
當時宋朝政壇王安石和司馬光、蘇軾等大佬之間的爭斗,下面人自然也分成截然相反的兩個派別。俗話說,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的確是這樣。
吏部尚書左丞趙挺之和陳師道是連襟,即他們都是郭概的女婿。但因他是王安石革新派的中堅力量,陳師道對于這個朝廷的四品大員橫眉冷對,從來沒有過好臉色。
寒冷
一日,在冬日里陳師道深夜到郊外的皇家祠堂去守靈,但家里太窮,沒有御寒的衣服,老婆心疼他,就回娘家向自己的妹妹借了一件皮衣給他,讓他御寒。
等第二天回來后得知昨天穿的皮衣居然是趙挺之的,頓時犯了神經(jīng)病,他感覺到自己是受到了侮辱,對老婆大發(fā)雷霆:“你難道不知道我不穿他家的衣服嗎!”
公元1102年1月19日,陳師道因為沒有御寒的大衣,得病致死。
陳師道是死了,他覺得是解脫了。但是家徒四壁的,他的家人連安葬他的錢都沒有,后來仗著朝廷特賜絹二百匹,這才有了喪葬費。
這也許就是一個文人的傲骨吧。
嗟來之食
結語:中國古代對文人士大夫有很高的道德要求,早在春秋時期,孟子就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觀點;到了宋朝,歐陽修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备前盐娜说牡赖虑椴偕仙疥P系國家興亡的地步。
自然,對士大夫進行一些必要的道德要求,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有時候就有些過了,正所謂的物極必反,就是這個意思。
就像大丈夫“不食嗟來之食”,這就是說骨氣高于臉面;還有就是對女性的要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把貞操看得比生命還重。
這些其實都是對人性的一種摧殘。提要求的這些人,他們豈不知在不違背根本原則的情況下,生存權是要高于一切的。
文天祥
但是陳師道就轉不過這個彎。由于政治理念的不同,親戚之間都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以至于為此而喪命,聽來讓人覺得惋惜。
像文天祥這樣的,他的死猶如司馬遷所說,那是“重于泰山”的,因為他是為民族利益而死的。但是陳師道的死呢?雖然不是“輕如鴻毛”,但至少是沒有什么價值的。
其實他的死真是令人惋惜的一件事,小的方面說,他的死是一個家庭的損失,往大里說是“江西詩派”的損失。
但愿今后再沒有這種迂腐之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