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旦放假三天,放假時間為: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共計3天;其中1月1日(星期一元旦)為法定假日,12月30日(星期六)12月31日(星期日)照常公休。
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共計3天;其中1月1日(星期一元旦)為法定假日,12月30日(星期六)12月31日(星期日)照常公休。
元旦加班費的算法:如果勞動者被安排在元旦節(jié)當天加班的,則當天至少有三倍工資的加班費;如果被安排在其他休息日加班其不能安排補休的,則至少有雙倍工資的加班費。
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
“元旦”通常指歷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國,“元旦”一詞古已有之,在文學作品中最早見于《晉書》。我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很不統(tǒng)一的,歷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guī)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
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jié)”,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qū)別夏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夏歷正月初一恰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的前后,因此便把夏歷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jié)”,公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jié)日。
每年1月1日,標志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公歷年”、“陽歷年”或“新歷年”。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數據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