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為什么狠心處死自己的兒子?王宇做了什么?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nèi)容。
王莽是新朝開國皇帝,不過在王莽稱帝前他卻賜死自己的長子王宇,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在王莽專權時期,他不讓漢平帝和衛(wèi)氏相見,王宇請求王莽能還政衛(wèi)氏,還在他老師的建議下把狗血撒在王莽家門口。結(jié)果此舉引起王莽大怒,直接是將長子王宇下罪入獄,還逼他喝毒酒自盡,最后王宇就這樣死了。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這父子倆為什么要這么做,下面就來了解下這段歷史吧。
王莽生于漢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 ,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 王政君 。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 ,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由于王莽父親英年早逝并未承襲榮譽,雖然是皇親國戚,王莽的少年生活過得并不容易,但其酷愛讀書,喜歡交友,對待母親,嫂子都是極為恭敬,故而名聲不錯。
對待身居要職的叔父王鳳更是照顧的體貼入微,王鳳生病期間,王莽日夜守護在床前和衣而睡。王鳳也因此十分看重他,臨終之時還將其托付給太后和皇帝。有了叔父的囑托加上之前游學期間積累的好名氣,王莽自此仕途進入平坦期,先后接受封侯領地,聲名鵲起。
雖是朝臣大為擁戴,王莽也并非沒有煩惱,太后姐姐的孩子淳于長才能與其也可謂分庭抗禮,為了鏟除阻礙,王莽私下里網(wǎng)羅罪狀最終誅殺淳于長,最為高明的是他自己甚至落得了忠直的名聲。成帝崩后,漢哀帝即位,哀帝年幼,太后執(zhí)掌朝政,王莽勢力進一步膨脹,逐漸成為朝中最大的勢力集團,成為"安漢公"。深處后宮,即使手握大權,太后也面臨著捉襟見肘的困局,朝政的實際掌控權逐漸落入王莽手中。
王莽有四個兒子,令人悵然若失的是,他的這幾個兒子并未因父親的顯貴而同披恩澤,反而有兩個都成為王莽政治爭奪的犧牲品。
王莽二兒子王獲因殺害奴仆,王莽令其自殺。雖是殺人抵罪,如今理解來似乎并無所不妥,但封建社會,奴仆常常是一個龐大的卻容易被忽視的群體,法律對這一群體利益的維護常常要打折扣,失去了人身自由,與之相伴的人權保障也會隨之消失。奴隸時代常常有主人去世奴隸大量殉葬的情況,封建時期,雖然已經(jīng)廢除了人殉,奴隸與普通人之間的差別還是頑固地保留著,這與同時期的歐洲社會狀況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當時的背景中,王獲殺害奴仆對于上層階級而言并非是件大事,不知是對周禮過于篤信,還是本性慈善,王莽卻對這件事上了心,恐怕王獲最后也未曾明白父親緣何令其自殺。王獲自殺后,王莽的名氣就更大了,大義滅親,公正之類的贊揚從四方涌來,對于急需積攢名氣的王莽而言可謂十分及時。
相比王獲自殺,王莽大兒子王宇的死亡更令人唏噓,王莽想要專權,故而時刻防范可能威脅的一切力量,皇帝雖幼暫時威脅不到王莽,但皇帝的外戚一方勢力并不弱,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王莽通過太后對皇帝生母一方明升暗貶,命令衛(wèi)氏一方人留守中山,禁止進入京城。
沒有料到的是,王莽自己的兒子王宇卻站到了他的對立面,相比父親王莽的步步為營,王宇對權力的欲望并不大,甚至頗有憂患意識,皇帝雖還未成年,內(nèi)心早已恐懼皇帝掌權后對自己家族的清算,為了個人命運,也是為了家族利益,王宇想要阻止父親,先是私自派人與衛(wèi)氏暗中來往,勸說皇帝生母前去求旨同意衛(wèi)氏一方進京。
孝道觀念深重的影響下,王宇多次直接向父親勸說,此時進入事業(yè)順風期的王莽怎會聽從,自是嫌兒子杞人憂天,不會將他的勸告放在心上。多次受挫的王宇只好與其師吳章和他的婦兄呂寬討論對策,吳章也是深諳王莽篤信鬼神,令王宇裝神弄鬼驚嚇王莽,借此希望王莽還政。
為了增加神秘色彩,王宇使呂寬半夜拿著血酒潑灑在王莽的門上,怎奈呂寬的做事并不謹慎,被看家的門吏發(fā)現(xiàn)。隨機王莽就將王宇送進牢獄,并在獄中令王宇飲毒酒自殺,而其妻子由于身懷有孕暫時未深究待到孩子出世,妻子也被殺害。
借由王宇案,王莽趁機鏟除衛(wèi)氏集團,也是由于衛(wèi)氏喪失先機,在王莽清算的時候竟然沒有還手力量,雖是皇帝母親一族竟也慘遭株連。對于潑血酒的呂寬,王莽更是對其及其家族嚴厲打擊。王宇事件像一個導火索一樣引起了王莽對一切反對勢力的嚴厲打擊,外至地方郡國豪桀,內(nèi)到敬武公主、梁王立、紅楊候立、平阿候仁,使者迫守都令其自殺。王宇行為更是被王莽視為對孝道的挑戰(zhàn),為了挽救孝道于危亡,王莽作書八篇警戒子孫,甚至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可與《孝經(jīng)》同談。
王莽為了仕途殺子,似乎原因顯而易見,但明顯的原因背后,似乎還跳動著別的線索。王獲的死原因較為簡單,在事業(yè)上升期,為了制造有利的輿論環(huán)境,在親情與事業(yè)之間,王莽義無反顧地選擇借由兒子王獲的性命博取好名聲。
而殺死王宇背后的原因卻并不只是為了仕途。
首先王宇對他的權力追求予以否定,這在父權社會可視為對王莽在家庭中最高地位的挑戰(zhàn),王莽虛心卻又驕傲,虛心是對他認為方向正確而自己的能力尚且不夠的地方,驕傲則表現(xiàn)在對他所認定事物的執(zhí)著。雖是未曾言說,王莽對于王位的追求早已是司馬昭之心?;蛟S他自己尚未意識到,認為自己只是為了挽救國家于危難,實現(xiàn)平天下的最高理想,但他的行為無不顯示著對權力的追求,對功名的貪戀。所謂"高處不勝寒"隨著地位的提升,王莽周圍的人際關系也隨之改變,使得王莽總有種患得患失之感,王莽前后性格的改變或許與這有關。
隨著交際范圍擴大,而真正的貼近內(nèi)心的網(wǎng)絡卻逐漸縮小,與之而來的孤獨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家庭范圍內(nèi)的交際網(wǎng),王莽理所當然的認為是與自己前進方向是一致的,當兒子對其理想提出質(zhì)疑,顯露出阻撓的現(xiàn)象時,王莽對這一最小范圍內(nèi)的信賴一定意味上宣告著破產(chǎn),這一因素也加速著王宇的死亡。
二則兩人價值觀念的差異,也是使得父子反目的重要原因,王宇篤信著人臣之道,對于皇帝的敬畏是毫不含糊的,雖然一時皇權顯示出疲弱的狀態(tài),但他相信隨著皇帝年齡的增長,對政務日漸熟悉,收回權力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王莽則不這樣認為,皇帝年幼,朝中大權掌握在太后手中,從他傳記記載來看,大多都是與太后的對話,很少見到與皇帝直接的問答,權力中心在王莽看來似乎只存在于實際掌權的太后,對于尚未成年的皇帝未來發(fā)展的敬畏始終不夠。
三則王宇為了阻撓父親,指示呂寬向王莽門前潑血酒,這可觸犯到了王莽的大忌。宗教對于王莽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于血酒的忌諱也是可想而知。王宇直擊王莽精神世界的軟肋,引起王莽的憤恨忘卻父子之情,進而對其趕盡殺絕。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王宇阻礙了王莽的政治事業(yè),并且借助王宇可以消滅一伙始終引起王莽忌憚的人。歸給到底,在王莽的價值選擇中政治矢志不渝的占據(jù)著上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