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馬鐸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馬鐸,字彥聲,號梅巖,福建長樂嶺南村人。
原名馬樂,避諱“永樂”年號而受御賜名“鐸”。
馬鐸幼年時期,父親早逝,家道中落,母子相依為命。
馬鐸八歲時,沒有條件入私塾讀書,就替人放羊,每日經(jīng)過私塾,趴在窗前旁聽,時間長了,他可以熟讀《詩經(jīng)》、《中庸》、《大學》等書籍。
《故修撰馬公行實》、《客窗閉話》、《閩中摭聞》等史料均有關(guān)于馬鐸的記載:
馬鐸“臨事執(zhí)言不茍,自奉儉約,與人交盡誠。”
母親去世后,馬鐸休假回家,銳志讀書,沿途依舊“默誦不輟”。
“在學夜讀,一燈長明不滅,勵志苦學。”
他在前輩鄭孟宣的教導之下,研讀《禮記》、《易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春秋》等,諸子百家無不涉獵,時人謂之“馬五經(jīng)”。
馬鐸寫詩作文不假思索,援筆立成,洋洋灑灑,似漫不經(jīng)心,“如水行地中,坎穴隨滿,無少窒?!?/p>
馬鐸還擅長琴棋技藝,諳熟星相、地理等學問。
馬鐸進京應試之前,嶺南村鄉(xiāng)鄰在雁峰之南為其踐行,書生陳必尚舉杯說:“以你的才華,考取進士如探囊取物一樣容易,哪天你高中狀元,在何地給你立牌坊為家鄉(xiāng)增加榮耀呢?”
永樂九年(1411年),馬鐸以太學生身份通過應天府鄉(xiāng)試,次年參加壬辰科科舉考試。
馬鐸交卷的時候,主考官發(fā)現(xiàn)他的年齡、面貌和永樂帝非常相似,心中暗暗稱奇。
主考官認真閱讀了馬鐸的對策,感覺依稀神來之筆,嘆為觀止。
于是向皇帝極力推薦馬鐸為狀元。
永樂帝親覽試卷,稱贊馬鐸的文章“氣象廣大”,于是欽點馬鐸為狀元,時年四十五歲。
永樂帝患有風疾,腿腳不好,當年就以新科狀元馬鐸“代駕郊天”,這就是民間傳說的馬鐸穿上龍袍,作為皇帝替身祭祀天地,做了“一日君”。
馬鐸為人耿直磊落,表里一致,寬以待人,嚴于律己。
生活簡樸,做了高官依舊“雖貴不變”,與人交往以誠相待,遇到他人有難,竭盡全力出手相救。
永樂帝曾對大學士楊士奇說過:“馬鐸可謂質(zhì)實無二矣!”
贊美馬鐸表里如一。
此后,每逢翰林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等官員外出,都以馬鐸充任,馬鐸每次都會出色地完成使命。
永樂帝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五年(1417年)先后兩次外出巡幸,都以馬鐸“留侍監(jiān)國”,馬鐸不辱使命,“勞苦不避,獨任不辭”。
馬鐸后來到地方任職,治理黃河,平息邊關(guān),深得皇帝信任,其文可服眾,武能安邦,深為軍民愛戴。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馬鐸卒于任內(nèi)。
福建長樂至今還保留著馬鐸的故居,馬氏祠堂珍藏著皇帝御賜的“狀元及第,代駕郊天”匾額,“圣朝禮樂同三代,翰苑文章第一家”贈聯(lián),以及宮廷畫師繪制的“代駕郊天圖”。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