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允禮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清朝雍正十三年農歷八月二十三,清世宗雍正在圓明園離奇駕崩,根據雍正的遺詔,傳位于四阿哥弘歷,是為乾隆帝。雍正同時給乾隆安排了4位肱股大臣來輔政,其中,大學士張廷玉、大學士鄂爾泰是雍正的左膀右臂,輔佐乾隆是預料之中的。于此同時,雍正還安排了另外兩個人,他們分別是允祿和允禮,也就是乾隆的兩位叔叔。其中,允禮在乾隆朝只活了3年便去世,年僅41歲。
允祿和允禮分別是康熙的第十六、十七子,雍正登基之時,除了對十三爺胤祥之外,對其他兄弟大多十分刻薄,允祿和允禮因為沒有參加之前的“九子奪嫡”,被雍正逐漸重用。允禮的崛起,讓許多人感到意外。
允禮作為康熙的第十七子,康熙駕崩時,他才25歲,資歷尚淺,無任何爵位。再加上他的母親出自漢軍旗,康熙生前他的母親被的位份僅僅是嬪(勤嬪),因此允禮的存在,很容易被人忽略。正是因此這樣,允禮從小就知道皇位與自己無緣,便飽讀詩書,修身克己,形成了謹慎的性格。
雍正登基后,急于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經過怡親王胤祥的推薦,雍正開始讓他的十七弟允禮走入朝堂,不過,當時雍正對允禮也只是嘗試性地使用,最初允禮的差事大多是負責修理宮殿、修飾陵園,因為這種差事遠離政治核心。后來,雍正發(fā)現(xiàn)這個弟弟做人十分低調,做事情卻很有章法,而且對自己十分忠心,便封允禮為果郡王,讓允禮管理藩院事,相當于是外交工作。
允禮的工作卓有成效,雍正覺得可以重點培養(yǎng),便讓允禮管理兩個旗的具體事務。但這兩個旗并不是滿洲八旗的核心,而是正黃旗中的蒙軍旗,和鑲藍旗中的漢軍旗。在清朝,蒙軍旗和漢軍旗的編制類似于滿八旗,但地位卻遠遠不如滿八旗。
允禮屬于做事認真,話語不多的郡王,雍正交代他的事情,他都兢兢業(yè)業(yè)完成,從不主動邀功,這種性格很對雍正的脾性。雍正六年,允禮被封為果親王。第二年,胤祥病重,雍正讓允禮負責管理工部,不久,允禮又負責管理戶部。在允禮管理戶部期間,和寶親王弘歷(后來的乾隆)交集頗多,弘歷在和這位叔叔共事期間,對允禮十分佩服。雍正十三年,允禮迎來了他在雍正朝的最后一件差事,去辦理西藏軍務,也就是這一年,允禮腳受傷,從此染上腳,走路十分不便。
雍正去世后,允禮身為乾隆的叔叔,又是顧命大臣,奉命從正大光明牌匾后面拿出傳位詔書,親口讀出了乾隆的名字。從此,允禮成為乾隆最為信任的叔叔之一。但允禮患有腳疾,在參政議政時多有不便,有一次,允禮在參拜乾隆時,差點不慎摔倒。乾隆大發(fā)“仁慈”,對允禮說:“十七叔以后見朕,不必下跪,在議政時,欽賜座椅?!币簿褪钦f,允禮以后見了乾隆,不僅不必下跪行禮,而且在討論事情的時候,還可以坐著。當年十三爺胤祥和雍正帝關系親密,但見了雍正也照樣畢恭畢敬地跪拜,允禮享受到了“御前免跪”的待遇,沒有感覺到危機,反而十分高興。
果然,到了乾隆二年十月,乾隆在和張廷玉、鄂爾泰、訥親等人討論西北軍務時,群臣爭論十分激烈,半晌過后,果親王允禮才趕到軍機處,他到軍機處后,沒有向乾隆跪拜行禮,徑直坐在椅子上,引起了乾隆的極度不滿。乾隆當眾訓斥允禮無人臣之禮,允禮羞愧萬分,第二日便寫奏折,以身體多病為由,請求辭去總理大臣職務。乾隆悉數批準,并且免去允禮親王雙俸的待遇。
允禮賦閑在家,悶頭編書,編成了《世宗憲皇帝上諭》一書,乾隆卻并未給允禮任何獎賞。允禮心病難除,抑郁成疾,乾隆三年二月初二,允禮病逝。允禮死前曾對自己的福晉鈕祜祿氏感慨:“一切皆因禮數而起,我不該因疾廢禮?!庇矛F(xiàn)在的話說,允禮是后悔:乾隆讓我不必跪拜,我不該當真??傊识Y對當初接受了“御前免跪”的特殊待遇,十分羞愧和后悔。
允禮死后,乾隆覺得對不住自己的這位叔叔,親臨叔叔家中祭奠,并且恢復允禮生前的所有待遇,還表揚允禮編書有功。這還不夠,因為允禮無子,乾隆便將自己的親弟弟弘曕(雍正第六子)過繼給死去的允禮。當然,這樣做也有兩個好處,第一是安撫了宗室叔伯們的情緒;第二是把親弟弟過繼給叔叔,乾隆的大位更穩(wěn)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