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為何會淪為一個笑話?宋襄公是真天真還是“假仁假義”?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春秋五霸的具體人物是誰,其實一直都不是一個定論,在不同的古籍當中的記載是不一致的,也可以理解為,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春秋五霸,不過在這當中,有一個版本中出現了宋襄公。宋襄公為人非常講究仁義,這一點在和平時期是非常好的,但是他卻偏偏在春秋,而且在打仗的時候還要講仁義,結果就把自己講成了一個笑話。
宋襄公位置列五霸之一有兩個原因:其一在于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后,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個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國的爵位尊貴,由于宋國是商朝王室后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身份統(tǒng)帥諸侯也是說的過去的。
但結果我們都知道,宋公的盟會最終以楚國背信棄義,成王將宋襄公劫持而收場,再接下來的泓水之戰(zhàn)中襄公又因對敵人也講“仁義”的迂腐做法被楚軍擊敗,自己也受傷身死。但是雖然如此,襄公向諸侯發(fā)出會盟邀請,大部分的中原諸侯也應邀前來(除了齊和魯),等于是承認了他的盟主地位,雖說最后會盟失敗,但他還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
另一個原因就在于對宋襄公的評價了,雖說他事實上稱霸失敗,也是春秋時代禮樂崩壞的必然結局,但后人對襄公的評價并不低。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zhàn)被晉侯重耳擊敗的伏筆。五霸之說有兩種,其一認為是齊、晉、楚、宋、秦,這是孟子提出的,還有一種認為是齊、晉、楚、吳、越,這是荀子主張的。
因孟子講究仁義,所以評定標準不以成敗,而以其為人來界定,但荀子注重現實,因此從成敗的角度上主張吳越。但荀子終究沒有成為儒家正朔,因此后世仍以孟子的五霸之說為準。還有一個原因在于吳越所謂霸業(yè)并沒有得到中原諸侯承認,當時它們雖然興盛一時,但在中原諸侯眼中仍然是蠻夷之國。
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最后的太史公曰里面就品評了宋襄公,說他雖然因推行仁義而敗于泓,但后人也因此傷感于中國的禮儀崩壞,以至于這種忠厚的老實人得到這種下場,因此宋襄以他的“禮讓”得到后人的認可,位列五霸。
事實上,我們現在的主流觀點評價宋襄公總是說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確確實實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因為在周代,按照華夏禮儀和道德要求,確實是很多地方都有講究的,連貴族出去打獵都要依照禮法,比如不殺幼獸、一箭射中沒射死的傷獸也不能趕盡殺絕,還有諸多禮制的規(guī)定。
這些都體現了我們華夏先民是文明禮儀之邦,這些繁復的周禮正體現了古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諸侯之間的關系的道德準則。而在戰(zhàn)斗中不殺老人之類雖說仁義得過分,但按照周禮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諸侯戰(zhàn)斗都是要下戰(zhàn)書約定時間地點,然后帶軍隊雙方列陣完畢,然后堂堂正正對決,類似于“決斗”這種形式。而絕對不是春秋后期到戰(zhàn)國以后的為了勝利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在宋襄公時代,只有他還謹守著這些古老的禮儀和道德,其他所有人卻已經不將這些禮讓的精神放在眼里了,當然這也是亂世的必然。
所以我們可以說他天真,也可以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宋襄公絕非“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事實上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很低,因此很多時候很難理解那些真心守衛(wèi)自己內心信仰之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吧。其實宋襄公在我看來和孔丘的性格類似,也屬于那種追求理想的浪漫之人,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不該初衷。也許他們的做法或者主張在當時有些不切實際,也不能抹殺其可貴之處。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忙著擴張實力,但這宋國卻只是一個小國,那么為什么宋襄公能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呢,宋襄公的位置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宋襄公曾經主持過諸侯的會盟大會,當齊國因為齊桓公的去世霸主地位動搖的時候,宋襄公想要拉攏周邊國家繼承齊國的輝煌,匡扶周正。但無奈自己只是小國,不過好在宋襄公有兩點非常受人尊敬,一個是他推行仁義,被國人擁護,大家都很支持他,而且他在各個諸侯國之間也算是小有名氣。二來是宋國多是商王朝的王室居住的地方,官員的爵位都在頂級,在當時的中原地區(qū),有那么多大官會聚在一起的也只有宋國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后人對宋襄公的評價,雖然說宋襄公稱霸的計劃最終失敗,但是楚國也因為不守信義,被諸侯國所不齒,也為之后城濮之戰(zhàn)中楚國的戰(zhàn)敗埋下了伏筆。春秋五霸的界定因人而異,孟子筆下的五霸就有宋襄公一位,孟子注重仁義,認為宋襄公在這方面是一位合格的霸主,而荀子則偏重實際用成敗來判斷。
宋襄公在與楚軍的作戰(zhàn)中,擺好了陣勢,就等著楚軍打過來了,當時的楚軍還沒有全部過河,這時候宋襄公的謀士就說了,主公啊,你對打贏楚軍有多少信心,他們人多,我們人少,除非我們的軍隊驍勇善戰(zhàn),方可不用擔心。臣有一計,現如今楚軍在過河,他們必定匆匆忙忙,可以稱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的時候,打他一個措手不及,只要您下令進攻,我們的弓箭手就可以準備就緒,射他們個片甲不留,到時候軍心必定大亂,我們勝利在望啊。
混帳東西,宋襄公說道,我平日里是怎么教授你們帶兵打仗的,你難道沒有看見我軍陣前的大旗嗎,我素來以仁義練兵,訓練士卒的時候也常常告誡他們不要忘了這點。宋襄公一直沒有進攻,等到楚軍上岸了,擺好了陣勢以后,宋軍才開戰(zhàn)。這哪里打得過人家啊,救國宋軍打敗,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傷,護衛(wèi)官也都被殺死了。
因為宋襄公不合時宜的采取仁的做法,后人把對敵人講仁義的行為,叫做“宋襄之仁”可憐這宋襄公,明明是秉承自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卻被后人不理解。說是這宋襄公想要當盟主沒成功,反而讓楚王擺了一道,給抓進去當階下囚了。氣得要死,但又因為自己國力不夠,拿人家楚國沒什么辦法,正愁沒地方出氣。忽然就想起了,這不是鄭國那小子在大會上,要擁護楚王和我作對,楚國我敵不過,就先拿你鄭國開刀。
就派兵打鄭國去了,這宋國雖然小,但傾巢出動鄭國哪里抵得過,嚇得鄭文公連夜向楚成王搬救兵。都說兵不厭詐,聽說宋國出動主力打鄭國,有人就向楚成王諫言,現在宋國國力空虛,我們不如先不管鄭國,直取宋國老家,這樣不僅可以將宋襄公逼回來,運氣好的話說不定能一次性滅了宋國。
看宋襄公如此堅決,士兵將領也就士氣高漲,都想為國爭光,為幫君王報仇。就約定了交戰(zhàn)日期,霎時間劍拔弩張,雙方都到了高級戒備狀態(tài),早上的時候,楚軍開始浩浩蕩蕩渡江了,謀士向宋襄公諫言,可以稱他們過河的時候,出其不意進攻他們。
誰知這宋襄公也是倔脾氣,我是要推行仁義的,在人家過河過到一半打過去人家一定遭不住呀。這宋襄公算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嗎,等到楚軍上岸,排好陣勢,宋兵看了都怕,這楚軍各個身強力壯,這哪里敵得過。宋襄公這是還沒醒悟過來,依舊是堅持老一套。結果害得部下跟著一起送死,自己也身負重傷,不久就告別人世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數據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