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分對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孩子比較吃虧。因為在賦分制條件下,中等偏上的孩子,他們選擇的考試科目可能是比較熱門的理科類考試科目。有可能導致賦分之后的成績比原始分數(shù)的成績要低很多。因此,賦分制條件下就比較吃虧。
對于不同類型的考生,賦分制也是有利也有弊,主要分兩種情況考慮。
第一,如果考生選擇的是熱度比較高的選科組合,那么賦分制對于成績中等偏上的普通考生來說是比較不利的,具體就如上文中物化生組合。
第二,則是如果卷面難度較低,那么賦分制反而對學霸來說不利了,因為卷面難度小就會將考生與考生之間的差距拉小,在排名的時候,學霸的優(yōu)勢并不會很突出,最后賦分所占的優(yōu)勢也不大,也是比較吃虧的。
溫馨提示:賦分制雖然對部分同學不利,但相對來講已經(jīng)十分公平了,最終高考的結果還是落在考生的能力和志愿報考之上。
1.賦分制優(yōu)勢:賦分制縮小科目難度不同造成的分數(shù)差別
比如我選物理,卻只考了70分,另一位同學選歷史考了90分。如果就將原始分數(shù)記錄較終高考成績,那么這個70分和90分的可比性到底有多大呢?
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由于物理比較難,我的物理分數(shù)是考試的較,而由于歷史這次出題比較簡單,90分可能只是全體歷史考生的中間成績。如果就將原始分數(shù)記錄高考總分,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利用賦分制之后,就不注重學生的原始分數(shù)到底多少,而是利用學生在所考科目里的名次進行賦分,不管考多少分,你得相對名次是展現(xiàn)你真正的實力的,這相對就比較公平了。
2.賦分制劣勢:沒有考慮選科人數(shù)對賦分制的影響
如果某一科目的選科人數(shù)比較少,那么這一門學科的學生在賦分上就會比較吃虧。
舉個例子,由于物理是高中階段公認的難學科目,所以在新高考下選物理的學生明顯減少。假設選考物理的就十人(例子有點極端,為了好解釋),那么第十名同學哪怕考了90分,較終也只被賦為40分。這顯然也有失公允。
其實,新高考下選物理的同學越來越少,不僅僅是因為物理難度大,上述兩個原因也是導致這個結果的因素之一。
*本文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