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菊花節(jié)”。近年來又把這一天定為“老人節(jié)”。重陽節(jié)的來歷起源很早,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jié)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七月半并稱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節(jié)日。除了祭祖的意義外,重陽節(jié)還代表著思念、團聚,現(xiàn)在也代表了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jié)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孝老、愛老的風氣。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ji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jié)”、“敬老節(jié)”。
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簡稱《老年法》)中規(guī)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jié)”,2013年的重陽節(jié)(10月13日)將是中國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jié)。
在中國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又為“極數(shù)”,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shù)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諧音,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因此,重陽節(jié)寓意深遠,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重陽節(jié)懷有特殊的感情。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jié)”、“敬老節(jié)”。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數(shù)據(jù)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