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jié),它是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中秋節(jié)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jié)日。在中秋這一天人們會與家人團聚,一起賞月、吃月餅。
中秋節(jié)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
中秋節(jié)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抖Y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祭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
這個故事最廣為流傳,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然后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藥,他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后奔月亮去了。
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jié)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稱為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農業(yè)生產有關。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扒铩弊值慕忉屖牵骸扒f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xù)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jié)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jié)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1、祭月。祭月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祭月作為中秋節(jié)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xù),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托對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態(tài)。
2、走月。中秋節(jié)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
3、舞火龍。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部分地區(qū)就會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熱鬧非凡。
4、吃月餅。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jié)日食品,贈送親友。發(fā)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
5、猜謎。在古代,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節(jié)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6、賞桂花、飲桂花酒。人們經常在中秋時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節(jié)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數據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