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 #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知識點合集#】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備考模式已開啟,為了方便各位考生的備考,下面為您精心整理了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知識點合集,供各位考生的查閱。如想獲取更多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備考資料,請關注的更新。
1.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知識點合集 篇一
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據(jù)《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后,很快被用于測量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于造紙業(yè)的出現(xiàn),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后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zhàn)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后,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山東濰坊是我國風箏產(chǎn)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xiàn)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编嵃鍢蛴性娫唬骸凹埢ㄈ缪M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p>
《濰縣志》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秋千之戲,紙鴦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jù)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fā)而制造的?,F(xiàn)在已發(fā)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真是千變?nèi)f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tài)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zhàn)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fā),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jié)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的了。現(xiàn)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jié)的固定舉辦地?,F(xiàn)代風箏在繼承傳統(tǒng)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
2.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知識點合集 篇二
大氣是指在地球周圍聚集的一層很厚的大氣分子,稱之為大氣圈。像魚類生活在水中一樣,人類生活在地球大氣的底部,并且一刻也離不開大氣。大氣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類的發(fā)展,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它的狀態(tài)和變化,時時處處影響到人類的活動與生存。
自然狀態(tài)下,大氣是由混合氣體、水汽和雜質(zhì)組成。除去水汽和雜質(zhì)的空氣稱為干潔空氣。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為78.09%的氮20.94%的氧,0.93%的氬。這三種氣體占總量的99.96%,其它各項氣體含量計不到0.1%,這些微量氣體包括氖、氦、氪、氙等稀有氣體。在近地層大氣中上述氣體的含量幾乎可認為是不變化的,稱為恒定組分。
在干潔空氣中,易變的成分是二氧化碳、臭氧等,這些氣體受地區(qū)、季節(jié)、氣象以及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活動的影響。正常情況下,二氧化碳含量在20km以上明顯減少。
3.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知識點合集 篇三
定義:大氣最下層,厚度(8~17公里)隨季節(jié)和緯度而變化,隨高度的增加平均溫度遞減率為6.5℃/公里,有對流和湍流。天氣現(xiàn)象和天氣過程主要發(fā)生在這一層。
位置:位于大氣的最低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對流層頂,即平流層的起點為止。平均厚度約為12公里,它的厚度不一,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公里,在赤道上空為17公里,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zhì)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zhì)量。
下界與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隨地理緯度和季節(jié)而變化。它的高度因緯度而不同,在低緯度地區(qū)平均高度為17~18公里,在中緯度地區(qū)平均為10~12公里,高緯度地區(qū)平均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在高緯度的地區(qū),因為地表的摩擦力會影響氣流,形成了一個平均厚2公里的行星邊界層。這一層的形成主要依靠地形而有所不同,而且亦會被逆流層的分隔而與對流層的其他部份分開。
特點:
(1)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這是因為該層不能直接吸收太陽的短波輻射,但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長波輻射而從下墊面加熱大氣。因而靠近地面的空氣受熱多,遠離地面的空氣受熱少。每升高1公里,氣溫約下降6.5度。
(2)空氣對流:因為巖石圈與水圈的表面被太陽曬熱,而熱輻射將下層空氣烤熱,冷熱空氣發(fā)生垂直對流,又由于地面有海陸之分、晝夜之別以及緯度高低之差,因而不同地區(qū)溫度也有差別,這就形成了空氣的水平運動。
(3)溫度、濕度等各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勻:大氣與地表接觸,水蒸氣、塵埃、微生物以及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有毒物質(zhì)進入空氣層,故該層中除氣流做垂直和水平運動外,化學過程十分活躍,并伴隨氣團變冷或變熱,水汽形成雨、雪、雹、霜、露、云、霧等一系列天氣現(xiàn)象。*本文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僅供個人學習參考。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