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是明代杰出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中醫(yī)典籍,共52卷。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書采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y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jīng)過實踐和鉆研,歷時數(shù)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并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天門冬
【釋名】
也稱顛勒、顛棘、天棘、萬歲藤。
【集解】
[別錄說]天門冬產(chǎn)于奉高山谷。[頌說]今處處都有。春天生藤蔓,大如釵,高達一丈多。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稀疏光滑,有逆刺;也有不光滑而無刺的,葉子如絲杉而細散,都叫天門冬。夏季開細白花,也有黃色及紫色的。秋天結黑色的果子,在根枝旁。夏季入伏后花便凋謝了,藏有漿果。天門冬的根呈白色,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可用來救荒充饑。可將天門冬蒸煮吃。
根〔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
各種由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強骨髓,驅蟲,去伏尸。長期服用輕身益氣,延年不饑。保定肺氣,去寒熱,養(yǎng)肌膚,利小便,冷而能補。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肺痿生癰吐膿。清熱,通腎氣。止消渴,去熱中風,治濕疥。鎮(zhèn)心,潤五臟,補五勞七傷。治吐血咳嗽,化痰潤燥,滋陰,清熱降火。陽事不起者,宜經(jīng)常服用。
【附方】
1. 服食法。孫真人《枕中記》中記載,八九月采天門冬根曬干為末。每日服一方寸匕,一日三次。無論神仙還是凡人,長期服用補中益氣。治虛勞絕傷,年老體衰,半身不遂,風濕疼痛,冷痹,惡瘡,癰疽癩疾,鼻腔潰爛,服用后脫皮而病蟲出。釀酒服,除腹部積塊,風痰癲癇,脾胃生蟲。去濕痹,輕身益氣,令人不饑。服用百日后延年耐老。用天門冬釀酒初熟時微帶酸味,久貯后則香美,各種酒都不及它。但忌食鯉魚。又:用干天門冬十斤,杏仁一斤,搗末蜜漬,每次服一方寸匕,名仙人糧。
2. 辟谷不饑。天門冬二斤,熟地黃一斤,煉蜜丸如彈子大小,每次溫酒送化三丸,一日服三次。居住在山中及遠行的人可用來作為糧食。服用十天,能輕身明目;服用二十天,則百病痊愈,面色紅潤;服用三十天,白發(fā)變黑,齒落重生;服用五十天,行如奔馬;服用百日延年不老。
3. 天門冬膏。潤肺,治咳嗽失血,化痰。潤五臟,殺腹蟲,除瘟疫。輕身益氣,令人不饑。把天門冬用流水泡過,去皮和心,搗爛取汁,倒在砂鍋里用文火煮,不能大沸。以十斤為準,熬至三斤,加入蜜四兩,熬至膏糊狀,放入瓶里,埋入土中一匕左右,去火毒。每日早晚用白開水調服一匙。如引起大便不適,可用酒送服。
4. 肺痿咳嗽,吐涎,咽燥而不渴。用生天門冬搗汁一斗、酒一斗、飴一升、紫苑四合,濃煎成丸子。每服一丸,如杏仁大。日服三次。
5. 肺勞風熱。用天門冬去皮、心煮食,或曝干為末,加蜜做成丸子服下。
6. 風癲發(fā)作,耳如蟬鳴,兩脅牽痛。天門冬去心、皮,曬干,搗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日服三次。
7. 小腸偏墜。用天門冬三錢、烏藥五錢,水煎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