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端午節(jié)元春賜禮,王夫人與薛寶釵是什么表現(xiàn)?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紅樓夢》中,薛寶釵在外人面前一向表現(xiàn)的端莊沉穩(wěn),并且,作為一個富家小姐,她對花兒、粉兒這些裝飾品也不感興趣,時常打扮得素凈自然,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作為榮國府的當(dāng)家人,王夫人是賈母口中的木頭,她木訥不會言語,平日里吃齋念佛,情緒穩(wěn)定。
只是,因為一個小插曲,卻導(dǎo)致了她們二人得意忘形,一反常態(tài)。但最終的結(jié)局,卻也讓人拍手稱快。
這個小插曲,就是端午節(jié)元春賜禮。
賈元春,是王夫人與賈政所生的女兒,她早年以女史的身份進宮,多年后突然被封鳳藻宮,加封賢德妃,她的崛起,給賈府帶來了新的希望;她的崛起,也打破了長期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金玉良緣”與“木石前盟”。
尤其是,元春省親后的第一個端午節(jié),她給賈府眾人賞賜的端午節(jié)禮物,在榮國府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寶玉見了,喜不自勝,問道:“別人的也都是這個么?”
襲人道:“老太太的多著一柄香如意、一個瑪瑙枕。老爺、太太、姨太太的只多著一柄如意。你的同寶姑娘的一樣。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單有扇同數(shù)珠兒,別人都沒了。
當(dāng)賈寶玉從襲人這里得知,在元春賞賜的禮物中,他與薛寶釵一樣,而林妹妹與賈府三春一樣的時候,他詫異不已。并在第一時間想到了林妹妹,想著去安慰她。
也是在這個時候,獲得與寶玉相同禮物的薛寶釵,有了得意忘形之態(tài)。這個原本不愛花兒粉兒的女子,卻在這一天,親自戴上了元春所賜的紅麝串,還在榮國府中四處招搖。
最終,在賈母的房中,她終于達到了目的,找到了賈寶玉,并讓他做了一回呆雁。
可巧寶釵左腕上籠著串,見寶玉問他,少不得褪了下來。寶釵原生的肌膚豐澤,容易褪不下來。寶玉在傍邊看著雪白一段酥臂,不覺動了羨慕之心。
薛寶釵在性情上的轉(zhuǎn)變,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源于元春賜禮,她從元春賜禮中,似乎體會出了,貴妃娘娘對她的認(rèn)可;似乎預(yù)見到了,不久后,她便要成為心心念念的寶二奶奶了。
同樣的一幕,也發(fā)生在王夫人身上。
面對即將到來的清虛觀打醮,鳳姐一時興起,提議要去清虛觀看三天戲,一向愛熱鬧的賈母也極力附和,并特意囑咐,讓寶釵跟著母親一塊兒過去。
既然賈母、鳳姐都決定了,王夫人自然會得知這件事。然而聽到這個消息后,她卻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老太太還是這么高興。并以身體不適、要等宮中的人出來為由,選擇留守榮國府。
我們從王夫人這句充滿調(diào)侃意味的話語中,便能看出她的得意忘形;而作為兒媳婦的她,在這之前,是時刻緊隨賈母的腳步的。
通過她的言行舉止,我們也不難看出,在元春端午節(jié)賜禮這件事中,在王夫人的潛意識中,也有著同薛寶釵一樣的認(rèn)知。那就是:在林黛玉與薛寶釵這兩個女子之間,賈元春認(rèn)可了薛寶釵。
只是,王、薛二人的得以忘形,她們能笑到最后嗎?且看賈母的手段。
在《紅樓夢》中,賈母在我們的印象中,一向是一個樂觀開朗的老太太,似乎在她的身上,我們很難聯(lián)想到手段和謀略。但顯然,作為在榮國府生活了四五十年的老封君,作為史家的大小姐,作為從重孫子媳婦一步一步爬到今天的榮國府老太太,她并非一個簡單的人。
所以面對元春端午節(jié)賜禮,面對王、薛二人得意忘形之態(tài),她僅僅用了兩句話,便將她們打回了原形。
1、和尚說了:寶玉命中不宜早娶。
對于元春端午節(jié)賜禮,究竟是否意味著她對薛、林二人的認(rèn)可?我們難以琢磨。但是,既然王、薛二人都這樣認(rèn)為,作為林黛玉的外祖母,她當(dāng)然也不會坐以待斃,看著疼愛的兩個“玉兒”不開心。
所以,在清虛觀打醮的時候,面對張道士提出的,有關(guān)寶玉婚姻的時候,賈母巧妙的做出了回應(yīng)。
說畢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個人家看見一位小姐,今年十五歲了,生的到也好個模樣兒。我想著哥兒也該尋親事了。若論這個小姐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dāng),到也配得過。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樣,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請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說?!?/p>
賈母道:“上回有和尚說了,這孩子命里不該早娶,等再大一大兒再定罷。你可如今打聽著,不管他根基富貴,只要模樣配得上就好,來告訴我。便是那家子窮,不過給他幾兩銀子罷了。只是模樣、性格兒難得好的?!?/p>
初看之下,張道士在此時提起賈寶玉的婚姻,顯得十分突兀。尤其是,他所提到的女子,又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形象。他既沒有點出女子的家世,也沒有點出女子的名姓,僅僅提到十五歲這個年紀(jì)。
但是,對于賈母而言,這就足夠了。因為此時此刻,薛寶釵的年齡正符合這一點,因為在這不久前,賈母剛給她過了十五歲的生日。在封建社會,女子十五歲便到了適婚年齡,又稱為將芨之年。
而對于張道士的提親,賈母僅用了一句話,便巧妙地對此作出了回應(yīng):上回和尚說了,寶玉命中不宜早娶。
賈母的話是否可信?若我們回顧文本,會發(fā)現(xiàn),在清虛觀打醮之前,確實沒有這樣的描述。然而,沒有描述并不能否認(rèn)它的真實與否。
正如薛姨媽一家在榮國府鼓吹的“金玉良緣”一樣,那個曾經(jīng)給薛寶釵送金項圈的癩頭和尚,又有誰見過呢?
因此,很顯然,賈母正是運用了同薛姨媽一家同樣的手段,借用封建迷信,來回?fù)粼憾宋绻?jié)賜禮引起的風(fēng)波。
2、“不是冤家不聚頭”,賈母首次表明了她對“二玉”的態(tài)度。
面對元春端午節(jié)賜禮,面對王、薛二人的得意忘形,賈母在清虛觀用一句“寶玉命中不宜早娶”,便破滅了薛寶釵等人的好夢。
但是,因為張道士提親的風(fēng)波,也同樣導(dǎo)致了賈寶玉與林黛玉二人內(nèi)心的波動。所以原本三天的清虛觀打醮活動,他們第二天都沒有前去。
不僅如此,在這一天,在瀟湘館內(nèi),他們二人,因為“金玉良緣”再一次產(chǎn)生了口角,為了表明心志,賈寶玉狠命砸著通靈寶玉,林妹妹在一氣之下,也將給寶玉戴的通靈寶玉做的惠子剪斷了。
面對他們二人激烈的爭斗,怕事的嬤嬤們在第一時間便叫來了賈母、王夫人。直到她們到來,賈寶玉與林黛玉才停止了爭吵。
而面對“二玉”的爭吵,賈母不知是無心還是有意,卻當(dāng)著眾人發(fā)表了這樣一番言論:
老人家急的抱怨說:“我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見了這么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沒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語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幾時我閉了這眼,斷了這口氣,憑著這兩個冤家鬧上天去,我眼不見心不煩,也就罷了,偏又不嚈這口氣。”
“不是冤家不聚頭”,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它所描述的對象,一般指的是夫妻。由此可見,賈母在此流露的意味,是非常明顯的。
小結(jié):
賈寶玉與林黛玉二人爭吵,在冷戰(zhàn)幾天后,寶玉終于做了男人該做的事,親自前往瀟湘館給林妹妹賠不是,而就在他們二人重歸于好的時候。由賈母派來的王熙鳳也及出現(xiàn)了,正好見到了他們和好的場面。
為了讓老太太放心,她一手一個拉著“二玉”,來到賈母的房中,當(dāng)著眾人再一次發(fā)表了高論:
到了賈母跟前,鳳姐笑道:“我說他們不用人費心,自己就會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說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說合,誰知兩個人到在一處對賠不是了,對哭對訴。到像黃鷹抓住了鷂子的腳——兩個都扣了環(huán)了,那里還要人去說合?”說的滿屋里都笑起來。
元春端午節(jié)賜禮的風(fēng)波,便因此落下了帷幕,而原本得意忘形的王、薛二人,在現(xiàn)實面前,也自然而然的由喜悅變成了憤怒。賈寶玉被薛寶釵奚落,金釧兒慘遭王夫人攆出,便是這件事導(dǎo)致的余波!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