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的意思】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p>
《戰(zhàn)國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p>
《文子精誠》:“夫水濁者魚[口撿去手],政苛者民亂,上多欲即下多詐,上煩擾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爭,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無以異于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釋義:
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jié)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它告誡我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只有看清事物本質(zhì),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否則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災禍繼續(xù)擴大。
【抱薪救火的故事】
戰(zhàn)國末期,魏國總是受到秦國的軍事騷擾。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國更是變本加厲地接連進攻,魏國連連戰(zhàn)敗。
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zhèn);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zhèn),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jié)了戰(zhàn)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fā)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zhèn),并殺死了數(shù)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聯(lián)軍打得大敗,殺死兵士15萬余人。
魏軍的接連戰(zhàn)敗讓安厘王寢食難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茍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休戰(zhàn)議和。在秦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shù)大臣也紛紛勸安厘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安厘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恐懼,一心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議和。
當時有個人叫蘇代(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這個人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對安厘王說:“秦國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lǐng)土、主權(quán),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秦國的欲望。現(xiàn)在這種求和方法,好比是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原文為“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