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xué)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guī)砝献拥摹兜赖陆?jīng)》第二十三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飄風(fēng)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
不言政令不擾民是合乎于自然的??耧L(fēng)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于道的就同于道,從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從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樂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樂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樂于得到他。統(tǒng)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注釋]
1、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說話。此處指統(tǒng)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擾民的意思。
2、飄風(fēng):大風(fēng)、強(qiáng)風(fēng)。
3、驟雨:大雨、暴雨。
4、從事于道者:按道辦事的人。此處指統(tǒng)治者按道施政。
5、失:指失道或失德。
[延伸閱讀]王弼《道德經(jīng)注》
希言自然。
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jì)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綿綿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
失者同於失。
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言隨行其所,故同而應(yīng)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也。
[延伸閱讀]蘇轍《老子解》
希言自然。
言出於自然,則簡而中;非其自然而強(qiáng)言之,則煩而俳信矣。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此所謂希言矣。
飄風(fēng)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陰陽不爭,風(fēng)雨時至,不疾不徐,盡其勢之所至而後止。若夫陽亢於上,陰伏於下,否而不得洩,於是為飄風(fēng)暴雨,若將不勝,然其勢不能以終日。古之聖人言出於希,行出於夷,皆因其自然,故久而不窮。世或厭之,以為不若詭辮之悅耳,怪行之驚世,不知其不能久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孔子曰:茍志於仁矣,無惡也。故曰仁者之過易辭。志於仁猶若此,而況志於道者乎?夫茍從事於道矣,則其所為合於道者得道,合於德者得德,不幸而失,雖失於所為,然必有得於道德矣。
信不足,有不信。
不知道者,信道不篤,因其失而疑之,於是益以不信。失惟知道,然後不以得失疑道也。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