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陳壽《三國志》所載,蜀漢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比不過曹魏的人才濟濟,也拼不過東吳的富庶,可即便如此,劉備卻還是在稱帝三個月后,舉兵攻打東吳,這又是為何呢?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書中開篇第一章講的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涿縣桃園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而從頭至尾,三人也一直都如親兄弟一般,因此,極重義氣的劉備得知關羽被孫權襲擊斬首,失了荊州,心中自然是憤恨難平。因此,劉備于益州稱帝后,同年便發(fā)兵東吳,意欲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眾人皆知,張飛性格暴躁,得知關羽的死訊,自是一刻也坐不住。劉備欲攻打東吳時,下令張飛先行。
有一種說法是,張飛在臨行前,命令部下張達、范疆置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可這些東西短時間之內(nèi)置辦不齊,于是二人告訴張飛,白旗白甲一時之間辦不齊,需要寬限時日。張飛惱怒不已,自己恨不得立刻斬殺孫權為關羽報仇,居然還有人敢違抗自己的命令,于是將二人綁在樹上,每人鞭打五十下,還在打完之后要求他們第二天必須辦齊,否則斬首。二人自覺無法忍受張飛一直以來的暴躁,再加上今日之事,于是趁著夜深,張飛醉酒,來到營帳將張飛殺了,之后帶著他的首級,逃到了東吳。劉備得訊后,悲痛之余,也將這件事情一同算在了東吳的頭上。
于是,公元221年7月,剛稱帝不久的劉備親率蜀漢軍隊,發(fā)起了對東吳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面對這番情景,孫權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一方面派遣陸遜等人開赴前線,另一方面向曹魏稱臣修好,以免曹丕趁火打劫,自己兩面作戰(zhàn)。
不得不說,陸遜雖是張昭等人眼中的“書生孺子”,軍事才能卻是極高。他通過對蜀漢和東吳雙方各方面的分析,勸說吳軍堅守要地不出戰(zhàn),將蜀漢大軍從公元222年正月一直耗到酷暑季節(jié),完全破壞了劉備企圖速戰(zhàn)速決的意圖,蜀軍將士的斗志逐漸渙散,加之酷暑燥熱,劉備只好轉移軍隊到深山密林。
看到這里,也許很多人都意識到,劉備恐沒有勝算了。山地適宜的不正是火攻嗎?
陸遜看到了時機,在反攻前夕,先進行了一次小規(guī)模的試探性攻擊,也從中找到了殲滅蜀軍的方法,正是火攻。盛夏時節(jié),草木繁茂,氣候燥熱,蜀軍營寨也大多是木制,火燒是最好的辦法。果不其然,猛烈的大火燒得蜀軍亂作一團,陸遜趁機發(fā)起大反擊,截斷蜀軍的退路和長江兩岸的聯(lián)系。劉備見狀,即便再是心有不甘,也不得不下令撤退,可陸遜怎么會放過他,一路下來,蜀軍死傷無數(shù),更有被逼無奈投降曹魏的,幾乎算是全軍覆沒,最終劉備算是撿回了一條命,逃入白帝城。
之后,劉備聚集一些散兵及趙云的后援軍,駐軍白帝城,陸遜失去了機會,又擔心曹魏偷襲,于是主動撤兵。同年九月,曹魏果然出兵,但陸遜早有防備,沒讓他們撈到便宜。次年,也就是公元223年4月,劉備因此戰(zhàn)敗北,一病不起,于白帝城中病故。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固然精彩,但實質(zhì)仍是小說,且偏袒蜀漢,因此很多地方都會做出與史實有出入的改動。但無論怎么改動,劉備的敗果也是不可抹去的。可以說,劉備重義氣是個很好的優(yōu)點,卻也是他此次失敗的最大原因。而他的對手孫權,有著陸遜這般軍事才能極強的將領,知人善用,而陸遜,賈詡對他和諸葛亮的評價是,陸遜善軍事,而諸葛亮善治國。加之諸葛亮并未阻止劉備出兵東吳,劉備一連失去兩個兄弟,復仇心切,沒有做好最壞的打算,這一次的失敗,也算是他自己導致的吧。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