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鳳和賈瑞雖然都在賈府里生活,但是本質(zhì)上來說兩人不是同一個階層的人。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恼?,歡迎閱讀哦~
鳳姐為什么不明確拒絕賈瑞?其實答案在秦可卿的身上,如果明白了她去世的原因,或許,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賈瑞第一次調(diào)戲王熙鳳,是在寧國府的會芳園,而恰好,鳳姐剛好從秦可卿的房間出來。
秦可卿,年輕漂亮、溫柔賢惠,還是賈母眼中的重孫媳婦中的第一人,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女子,為何會病得不成人樣,連活著的希望都沒沒有了?
是因為病嗎?
秦可卿確實病了,并且請了許多太醫(yī),都沒看出過所以然來,直到賈珍托好友馮紫英,請來了張友士,她的病情才確診。并為她開了一個對癥治療的藥方,在時間上,還做了精準的預判。
賈蓉看了,說:“高明的狠。還要請教先生,這病與性命終久有妨無妨?”先生笑道:“大爺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這個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癥候,吃了這藥也要看醫(yī)緣了。依小弟看來,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偸沁^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p>
張友士的預判準不準呢?我們來看看從這里開始的時間線。
賈瑞調(diào)戲鳳姐,是從賈敬生日這一天開始的,而從這一刻開始,原文明確寫到了這幾條線索。
1、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節(jié)的那幾日,賈母、王夫人、鳳姐兒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來的人都說:“這幾日也未見添病,也不見甚好。”
由此可見,張友士判定這一東是不相干的,符合現(xiàn)實。而賈瑞接連兩次前來鳳姐這里被戲弄,正好發(fā)生在正月里。接下來,就是賈瑞從生病到去世的線索了。
2、因此三五下里夾攻,不覺就得了一?。盒膬?nèi)發(fā)膨脹,口中無滋味,腳下如綿,眼中似醋,黑夜作燒,白晝常倦,下溺連精,嗽痰帶血。諸如此癥,不上一年,都添全了。
賈瑞從兩次受辱,到病重,時間跨度在一年左右。而秦可卿卻活得好好的,這說明什么?若按張友士的推斷,此時的她,理應痊愈了才是。
3、倏又臘盡春回,這病更又沉重。代儒也著了忙,各處請醫(yī)療治,皆不見效。
從張友士給秦可卿看病,到此時,已經(jīng)過去了兩年,而秦可卿依然健在。由此可以看出,她身上的病,早已康復才對。
4、誰知這年冬底,林如海的書信寄來,卻為身染重疾,寫書特來接林黛玉回去。
秦可卿依然活得好好的呢?然而不久之后,卻傳來了她去世的消息。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寧榮兩府的主子奴才,無不納悶。
彼時合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
秦可卿去世,眾人為何會如此驚訝?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她并非死于疾病,而是突然死亡。
對于這一點,原文有許多細節(jié)都顯示出來了,而指向的,是賈珍與秦可卿公媳之間的亂倫之事。對于這一點在此就不再多說,畢竟說得人太多了,也說得非常透徹。
或許,說到這里我們便能明白,當初鳳姐看望她的時候,她為何會說出:治得了病治不了命的原因了。
因為她與賈珍的丑事,隨著這兩個細節(jié),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她敏感的神經(jīng)了。
第一個細節(jié):焦大醉罵。焦大醉罵,罵出了“扒灰的扒灰,養(yǎng)小叔子的養(yǎng)小叔子”,應該是第一次刺痛到了她的自尊心。
第二個細節(jié):秦鐘在學堂之中鬧出的緋聞。
秦鐘在寶玉的幫助下,進入賈府義學讀書,卻同香憐、玉愛鬧出了不清不楚的關系,與寶玉同樣如此。
賈寶玉被打后,薛寶釵去看望他,還揭露了當日薛蟠為了他鬧得天翻地覆的往事。
秦可卿得知弟弟在學堂的事后,氣的連飯都吃不下。
想來,焦大的話、弟弟的所作所為,早已讓她寢食難安,惶惶不可終日,也是因此,即便病痊愈了,但心病卻無藥而醫(yī)。
但天香樓事發(fā),她終于承受不住丑事的暴露,而選擇在天香樓上吊自盡。
如此看來,秦可卿是因為什么死的?是疾病嗎?并不是,那是因為什么?其實是名聲。
作為封建社會下的女子,一旦失去名聲,失去貞潔,就會變得生不如死;而讓人不理解的是,同樣做了這樣的丑事,賈珍卻安然地活著?
為什么會這樣?同樣也是因為這個社會的不公。在“男尊女卑”的社會,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即便做出同兒媳婦這樣齷齪的勾搭,也不過是下人在背后嚼舌根。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鳳姐與賈瑞這件事,或許我們就能明白了。
因為那時候的鳳姐,是獨自一人在園中散步,而賈瑞的突然出現(xiàn),進而調(diào)戲,僅僅發(fā)生在他們二人之間。
只是這一幕,若被有心人看見,她該如何解釋?其實在原文中,也正好寫出了這樣的一幕。
于是鳳姐兒方移步前來。將轉(zhuǎn)過一重山坡,見兩三個婆子慌慌張張的走來,見了鳳姐兒,笑說道:“我們奶奶見二奶奶只是不來,急的了不得,叫奴才們又來請奶奶來了?!?/p>
如此“慌慌張張”的表情,說明了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小結(jié):
對于賈瑞之死,鳳姐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是害死他的罪魁禍首,卻并非王熙鳳,而是他無法壓制的邪念。
生活在封建社會下的鳳姐,即便出身于四大家族,面對名聲,也絲毫馬虎不得。對于這一點的教訓,前有秦可卿,后有尤二姐,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