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為墨辨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赌印吩?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47章 貴義(3)
《貴義》這篇文章,是墨子通過自己的一些言論,即主要說“義”的問題,提出萬事沒有比“義”更珍貴的了,人們的一切言論行動,都要從事于義。墨子自己就能夠自苦行義。他批評世俗君子能嘴上道說仁義,實際上卻不能實行。墨子認為現(xiàn)在所謂的“君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義,他們看待義還不如看到一個背糧食的人??吹奖臣Z食的人背不動還會伸手去幫忙,但對待義卻常常是視而不見,甚至惱怒幫助他實現(xiàn)“義”的人。這些人使用自己的身體還不如商人使用一個錢幣謹慎。
墨子在游說楚國時,使穆賀大喜,但穆賀說:“你的主張是很好,但這都是賤人干的,而不加采納?!睆倪@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第一,墨子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他所有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勞動人民的基礎上的,也就是穆賀所說的“賤人”的基礎上的。第二,墨子所提出的思想是很切合實際的,很適合國家的發(fā)展,但只因自己的思想很貼近小生產者,符合小生產者的利益,因此使上層階級不滿,而不加引用。
【原文】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視義士不若負粟者。今有人于此,負粟息于路側,欲起而不能,君子見之,無長少貴賤,必起之①。何故也?曰:義也。今為義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語之,縱不說而行,又從而非毀之,則是世俗之君子之視義士也,不若視負粟者也?!?/p>
子墨子曰:“商人之②四方,市賈信徙③,雖有關梁之難,盜賊之危,必為之。今士坐而言義,無關梁之難,盜賊之危,此為信徙,不可勝計,然而不為。則士之計利,不若商人之察也?!?/p>
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①。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弊幽硬宦?,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②焉。日者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弊幽釉唬骸澳现瞬坏帽?,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則是禁之行者也。是圍心而虛也,子之言不可用也?!?/p>
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③者,是猶舍獲而攈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注釋】
① 起之:扶起他。
② 之:至,往。
③ 賈:通“價”;信:“倍”字之誤。
① 日者:古時候根據(jù)天象變化預測吉兇的人。
② 不遂而反:不順利而回返。遂,順。反,通“返”。
③ 舍言革思:放棄我的主張而去考慮別的。
【翻譯】
墨子說:“世俗的君子,看待行義之人還不如一個背糧食的人。現(xiàn)在這里有一個人,背著糧食在路邊休息,想站起來卻不能起來。君子看見了,不管他是年長的、年少的、高貴的、低賤的,必定幫助他站起來。為什么呢?說:這是義?,F(xiàn)在那些行義的君子,承受先王的學說來告訴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高興去實行也罷,又隨而加以非議、詆毀。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義之士,還不如一個背糧食的人了?!?/p>
墨子說:“商人到四方去做買賣,價錢相差一倍或數(shù)倍,即使有通過關卡那種艱難,碰見盜賊那種危險,也必定去做買賣?,F(xiàn)在士人做著道說義,沒有通過關卡的艱難,沒有遇到盜賊的危險,這樣做所獲得利益的倍數(shù),是無法算得盡的,但是卻不去做。那么士人計算利益,不如商人明察了?!?/p>
墨子往北到齊國去,遇到一個卜卦先生。卜卦先生說:“歷史上的今天,黃帝在北方殺死了黑龍,你的臉色黑,不能向北去?!蹦硬宦牐估^續(xù)向北走。到淄水邊,沒有渡河返了回來。卜卦先生說:“我告訴過你,不能向北走。”墨子說:“淄水南面的人不能渡淄水北去,淄水之北的人也不能渡淄水南行,他們的臉色有黑的有白的,為什么都不能順利渡河呢?況且黃帝甲乙日在東方殺死了青龍,丙丁日在南方殺死了赤龍,庚辛日在西方殺死了白龍,壬癸日在北方殺死了黑龍,假如實行你的辦法,這是禁止天下所有的人來往了。這也是困蔽人心,使天下如同虛無人跡一樣,所以你的言論不能用?!?/p>
墨子說:“我的言論足夠用了!舍棄我的學說、主張而另外思慮,這就像放棄收獲而去拾別人遺留的谷穗一樣。用別人的話來否定我的言論,這就像用雞蛋去碰石頭一樣,用盡天下的雞蛋,石頭還是這個樣子,是不會毀壞的?!?/p>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