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xué)著作,一般認(rèn)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學(xué)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為墨辨或墨經(jīng),著重闡述墨家的認(rèn)識論和邏輯思想?!赌印吩?1篇,當(dāng)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22章 節(jié)用(下)(3)
在墨子生活的時代,貴族不但生前奢侈浪費,享樂腐化,死后還要用大量勞動人民的血汗換來的財物埋葬他們那罪惡的軀體。墨子認(rèn)為當(dāng)時的喪葬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浪費錢財、耗時費力、“敗男女之交多”的程度,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節(jié)葬”說,也就是說對于喪葬,應(yīng)該有薄葬、短葬的主張,并要求縮小貴族世卿和人民之間生活的距離。
墨子為了勞動者的利益,在消極方面提出了“節(jié)用”和“節(jié)葬”,但在積極方面卻提出了增加財富和增加人口的方案。他認(rèn)為“厚葬”就是把有用的財富埋在地下,結(jié)果必使人民貧困;“久喪”就是毀壞身體,又使男女隔離,必使人口減少。
同時,他還認(rèn)為在居喪期間,王公貴族不能過問政事,人民不能從事生產(chǎn),結(jié)果使得“國家必貧,人民必寡,邢政必亂”。
節(jié)葬是墨子針對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耗費大量錢財來鋪張喪葬而提出的節(jié)約主張。墨子認(rèn)為,厚葬久喪不僅浪費了社會財富,而且還使人們無法從事生產(chǎn)勞動,并且影響了人口的增長。這不僅對社會有害,而且也不符合死者的利益和古代圣王的傳統(tǒng),因而必須加以廢止。
【原文】
是故求以治刑政,而既已不可矣,欲以禁止大國之攻小國也,意者可邪?其說又不可矣。是故昔者圣王既沒,失義,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此皆砥礪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于。是故凡大國之所以不攻小國者,積委多,城郭修,上下調(diào)和,是故大國不耆攻之;無積委,城郭不修,上下不調(diào)和,是故大國耆攻之。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若茍貧,是無以為積委也;若苛寡,是城郭溝渠者寡也;若茍亂,是出戰(zhàn)不克,入守不固。
此求禁止大國之攻小國也,而既已不可矣,欲以干上天鬼神之福,意者可邪?其說又不可矣。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若茍貧,是粢盛酒醴不凈潔也;若茍寡,是事上天鬼神者寡也;若茍亂,是祭祀不時度也。今又禁止事上天鬼神,若此,上天鬼神始得從上撫之曰:“我有是人也,與無是人也,孰愈?”曰:“我有是人也,與無是人也,無擇也?!眲t惟上天鬼神降之罪厲之禍罰而棄之,則豈不亦乃其所哉!
故古圣王制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lǐng),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①耕之畝,則止矣。”死則既已葬矣,生者必?zé)o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今執(zhí)厚葬久喪者之言曰:“厚葬久喪,雖使不可以富貧、眾寡、定危、治亂,然此圣王之道也?!弊幽釉唬骸安蝗?昔者堯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陰,衣衾三領(lǐng),穀木之棺,葛以緘之,既[生僻字]①而后哭,滿埳無封。已葬,而牛馬乘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領(lǐng),穀木之棺,葛以緘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衣衾三領(lǐng),桐棺三寸,葛以緘之,絞之不合,道之不埳,土②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若以此若三圣王者觀之,則厚葬久喪果非圣王之道。故三王者,皆貴為天子,富有,豈憂財用之不足哉!以為如此葬埋之法?!?/p>
【注釋】
① “參”同“叁”。
① “ [生僻字]”為“窆(biǎn)”的借音字。
② “土”為“掘”字之誤。
【翻譯】
因此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刑法政務(wù),是不可能了。那么,以此禁止大國攻打小國,也許還可以吧?這種說法又是不可成立的。從前的圣王已離開人世,天下喪失了正義,諸侯用武力征伐。南邊有楚國、越過的君王,北邊有齊國、晉國的君王,這些君主都嚴(yán)格訓(xùn)練他們的士卒,在天下攻伐兼并、發(fā)令施政的人。大凡大國之所以不攻打小國,是因為小國積蓄的糧草多,城郭修固,上下團結(jié)和諧,所以大國不喜歡攻打它們。如果小國沒有積蓄的糧草,城郭不修固,上下不團結(jié)和諧,那么大國就喜歡攻打它們?,F(xiàn)在以主張厚葬久喪的人主持政務(wù),國家必定會貧窮,人民必定會減少,刑事政務(wù)必定會混亂。如果國家貧窮,就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用來積貯;如果人口減少,這樣修城郭、溝渠的人就少了;如果刑政混亂,這樣出戰(zhàn)就不能勝利,防守就不能牢固。
用厚葬久喪這個方法來禁止大國攻打小國,已經(jīng)不可能了。那么,用它來求得上天、鬼神賜福,也許可以吧?這種說法也是不行的?,F(xiàn)在以主張厚葬久喪的人主持政務(wù),國家必定貧窮,人民必定減少,刑法政治必定混亂。如果國家貧窮,那么祭祀的粢盛酒醴就不潔凈;如果人民減少,那么敬拜上天、鬼神的人就少了;如果刑政混亂,那么祭祀就不能準(zhǔn)時了?,F(xiàn)在又禁止敬事上天鬼神。而實行這樣的政策,上天、鬼神就會在天上捫心自問說:“我擁有這些人和沒有這些人,有什么兩樣呢?”回答說:“我擁有這些人與沒有這些人,沒有區(qū)別。”那么,即使上天、鬼神就降下災(zāi)禍并拋棄他們,不也是理所當(dāng)然嗎?
所以古代圣王制定埋葬的原則,即是:棺木三寸厚,能夠讓尸體在里面腐爛就行;衣服被褥三件,足以掩蓋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埋葬,最深不要接觸地下水源,離開地面的高度以尸體的氣味不散發(fā)到地面為度,墳地寬廣三尺,就夠了。死者既已埋葬,活著的人就不要不止聲地哭泣,導(dǎo)致生病而要趕快從事生產(chǎn),人人各盡所能,用以互利互惠。這就是圣王的法則。
現(xiàn)在堅持厚葬久喪主張的人說道:“厚葬久喪即使不可以使貧者富、寡者眾、危者定、亂者治,然而這是圣王之道。”墨子說:“不是這樣。從前堯去北方教化八狄,在半路上死了,葬在蛩山的北側(cè),衣服和被子各只有三件,用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捆束封口,棺材已入土后才哭喪,壙穴填平而不起墳。已經(jīng)下葬后,牛馬在上面追逐。舜到西方教化七戎,在半路上死了,葬在南己的市場旁,衣服和被子各只三件,以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捆束封口。已經(jīng)下葬后,而市人在上面追逐。大禹去東方教化九夷,在半路死了,葬在會稽山上,衣服和被子各只有三件,用桐木做的棺材厚三寸,用葛藤捆束封口,雖然封了口但棺蓋與棺身不能密合,鑿了墓道,但并不深,掘地的深度下不及泉,上不透臭氣。既已埋葬,收集剩余的泥土堆在上面,墳地寬廣大約三尺,就行了。如果照這三位圣王來看,則厚葬久喪果真不是圣王之道。這三王都貴為天子,富有天下,難道還怕財用不夠嗎?這樣簡單的埋葬方式即可?!?/p>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