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里,王子騰嫁女,嫁的是保寧侯之子,“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
紅樓夢第七十回中,交代了與賈府無關(guān),與王熙鳳有關(guān)的一件事,那就是王家的又一個女兒要出嫁了,而且嫁給了保寧侯的兒子,這門親事對王家來說算不得高攀,但也不是下嫁。
原文如下:偏生這日王子騰將侄女許與保寧侯之子為妻,擇于五月間過門,鳳姐兒又忙著張羅,常三五日不在家。
這段話很明確的給出了王子騰嫁侄女的說法,可還有一些版本寫的是王子騰嫁女,那么嫁給保寧侯兒子的到底是誰?王子騰是嫁女還是嫁侄女?
關(guān)于王子騰嫁女還是嫁侄女的說法,元妃省親給出了答案,如下:
一、王子騰將侄女嫁給保寧侯之子。紅樓夢第七十回中明確交代,王子騰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保寧侯的兒子,也就是王家又與保寧侯結(jié)了親。其他版本的書中寫的是王子騰把女兒嫁給了保寧侯的兒子,于是產(chǎn)生了兩種說法,那么嫁給保寧侯兒子的到底是誰?元妃被恩準(zhǔn)省親,當(dāng)時王熙鳳和賈璉的乳母趙嬤嬤有一段對話,點明了這一點。
原文如下:鳳姐笑道:“果然如此,我可也見個大世面了??珊尬倚讱q年紀(jì),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沒見世面了。說起當(dāng)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書還熱鬧,我偏偏的沒趕上。”趙嬤嬤道:“噯喲!那可是千載難逢的!那時候我才記事兒。咱們賈府正在姑蘇揚州一帶監(jiān)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預(yù)備接駕一次,把銀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說起來——”鳳姐忙接道:“我們王府里也預(yù)備過一次。那時我爺爺專管各國進貢朝賀的事,凡有外國人來,都是我們家養(yǎng)活?;洝㈤}、滇、浙所有的洋船貨物都是我們家的?!?/p>
這段話給出了兩個信息,一個就是王家與賈家一樣都曾接過皇駕。另一個就是暗示王家沒有女兒像元妃省親這樣回家省親,也就說明王家沒有女兒入宮為妃。
按照王子騰的地位,他算是后來者居上,官職屬于四大家族里比較高的,元春在宮里被封貴妃,估計也與母舅王子騰有關(guān)系。那個時候后宮里嬪妃的地位與尊崇,除了與自身的受寵以外,還與娘家的政治背景有關(guān)。
元春入宮的時候,賈赦雖是世襲官職,但已降了一等,賈政更不用說,原本是要從科舉入仕的,結(jié)果皇帝格外開恩賞賜了他一個五品的官職。賈家的政治地位此刻早已不能與王子騰相比,所以才說元春在宮里的晉封與母舅王子騰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不僅賈元春要靠母舅王子騰,王熙鳳也需要靠著叔叔王子騰的勢力,一旦王子騰出事,王熙鳳原本囂張跋扈的一個人,頓時失去了往日的風(fēng)采,不僅婆婆邢夫人敢找她茬,丈夫賈璉還要休她。可見都與王子騰的權(quán)勢榮辱有關(guān)。
話又說回來了,王子騰費勁的去扶植自己的外甥女元春,為何不讓自己的女兒入宮為妃?那樣對王家豈不是更方便,比這種母舅關(guān)系更要靠譜??赏跫覅s偏偏沒有女兒回家省親,說明王家沒有女兒入宮為妃,更說明王子騰此刻已經(jīng)沒有了適齡的女兒入宮或者待嫁。
那么這一次嫁給保寧侯兒子的就不是王子騰的女兒,而應(yīng)該與王熙鳳的身份一樣,也是王子騰的侄女。王子騰靠侄女的聯(lián)姻加強王家的政治地位,也不是第一次這樣做,王熙鳳嫁入賈府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見至少目前王子騰沒有適齡的女兒待嫁,于是就選了自己的侄女嫁入保寧侯府,這就是王子騰嫁侄女說法的來由。
二、王子騰之女應(yīng)該是侄女的筆誤。其他版本中有王子騰之女的說法,也就是王子騰嫁女。從元妃省親時,王熙鳳與趙嬤嬤的對話來看,王家應(yīng)該沒有在宮里當(dāng)娘娘的女兒,不然王家也應(yīng)該接女兒回家省親,至少沒有王子騰的女兒。
按照王子騰將侄女許與保寧侯之子這樣的描寫,另外版本中的王子騰之女的說法應(yīng)該是筆誤,或者傳抄的過程中,把侄女寫成了之女。不然不會出現(xiàn)這樣明顯的矛盾,就像賈母過生日那樣,出現(xiàn)了兩個矛盾的日子,這里卻出現(xiàn)了兩個矛盾的待嫁對象,一個是王子騰的侄女,一個就是王子騰的女兒。
從王子騰夫人對王熙鳳的疼愛來看,王子騰即便是有女兒,或許夭折了,又或者是嫁的遠(yuǎn)不?;貋恚拖裉酱哼h(yuǎn)嫁和親那樣,至少不是適齡待嫁的女兒,又或者不常在身邊,所以王子騰夫人對王熙鳳疼愛有加。這次王家與保寧侯家聯(lián)姻,王子騰依然選擇的是嫁侄女,把侄女嫁給了保寧侯的兒子,從此王家的地位更穩(wěn)定。
自然嫁給保寧侯之子的就是王子騰的侄女而不是女兒。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