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是清代文學家袁枚撰寫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子不語》的正集大約成書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前,后來又有些陸陸續(xù)續(xù)的篇章,匯為續(xù)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子不語》的書名本于《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后來作者發(fā)現元人說部有同名者,遂改為《新齊諧》,本于《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元人說部之同名書早已失傳,故后人仍多沿用《子不語》之名。
它仿照六朝志怪小說及《聊齋志異》而寫,文章大都言鬼神,談怪異,其中因果報應、荒誕迷信成分較多,部分篇章從偶然、獵奇的角度寫不怕鬼的故事。全書文字簡練、語言自然、亦莊亦諧,展現了光怪陸離的世間百態(tài),用極盡幽默且晦澀的方式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諸多惡弊,體現了袁枚對理學思想的批判和對封建迷信的懷疑。
內容簡介
《子不語》二十四卷,《續(xù)子不語》十卷,共三十四卷,收集短篇故事一千二百余則,袁枚在《子不語·序》中的第一句話就是:“怪、力、亂、神,子所不語也?!边@實際上是對書名的一個注釋,也就是作者談論的是“怪異、勇力、悖亂、鬼神”之事。
《子不語》中盡是一些有關托生轉世、冤鬼索命、厲鬼為祟的離奇故事;城隍、土地、冤鬼、隸卒等各種神鬼形象隨處可見,完全不涉及鬼神的故事也只寥寥數篇,且多宣揚“因果報應”、宿命說的迷信思想。袁枚也正是以這些神鬼形象、怪誕故事,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完整的陰間社會。
創(chuàng)作背景
《子不語》成書于乾隆年間,這個時期是清朝國力正值強盛的階段,也是中國封建文化專制嚴重的時代。乾隆皇帝堅持以文治來控制天下百姓的行為和思想,要求“思不出其位”,滿朝官員不敢妄談時政,讀書人不敢輕易著述,對文字帶來禍患的懼怕,使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畏首畏尾,一旦有所逾矩,就會付出失去生命的沉重代價。
整個乾隆朝所發(fā)動的文字獄是有清一代數量最多、波及最廣、歷時最久的。在前所未有的文化高壓和緊張的社會氛圍下,小說作為街談巷語和道聽途說的“小道之言”,只要不涉及到當朝的政治問題,被查禁的尚屬少數,但這也極大地限制了文言小說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風格。
一部分文人于是轉向以想象和虛構為特征的文學創(chuàng)作,如清初出現的《聊齋志異》,對同時期和后期文學作品有著深遠影響。
《聊齋志異》的成功之后,出現了許多模仿之作,這些后起之作便包括了袁枚的《子不語》。與蒲松齡借書抒憤和《聊齋志異》的“托鬼言志”不同,袁枚雖仕途不甚順利,沒有實現心中的預期,但是他一生生活無憂,對人間冷暖的體察感悟自然多是閑情、溫情,而非悲情,袁枚在《子不語》的序言中說:“余生平寡嗜好,凡飲酒、度曲、樗蒲,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能焉。
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睆倪@可以看出,袁枚創(chuàng)作《子不語》基本上是出于自己的興趣,記錄奇聞異事也多是為了娛樂的需要,為自己和讀者都提供輕松的消遣。
《子不語》的材料多數來自袁枚的親朋好友口述,其次是作者所親歷或目擊加以演繹而成,也有一小部分出自當時官方的邸報或公文,還有采用他人著作的。這些,袁枚都作了交待。如卷一《常格述冤》開頭即注明“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閱邸抄”,卷十三《見娘堡》結尾論“事載姜西溟文集中,韓尚書為之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