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梁
姓名:姬姓,季氏,名梁
生卒:不詳
朝代:春秋
官職:隨國大夫
評價: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開儒家學說先河的重要學者之一
季梁是春秋早期的隨國賢大夫,生活在“中國哲學結(jié)胎的時代”,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偉大的哲學家。從文獻上看,有關(guān)季梁的記載并不多,《左傳》僅二處,《隨州志》有二十多處,其中《左傳·桓公六年》的記載最重要,其內(nèi)容涵蓋了政治、軍事、哲學等諸多領(lǐng)域,思想十分深刻,既深刻畫出季梁愛國憂民、修政治國的大賢形象,又刻畫出他深刻洞察世理的智者形象。公元前706年楚侵隨時,勸諫隨侯內(nèi)修政事,外結(jié)鄰國,不與楚戰(zhàn),避免了一次戰(zhàn)禍。公元前704年楚復侵隨,季梁建議楚偏師,避其主力,隨侯不聽,致遭失敗。戰(zhàn)后楚終因隨有季梁,遂與隨訂盟而還。季梁死后葬于今隨州市東郊義地崗,建有墓祠,為后世所敬重。
季梁的哲學思想
季梁的哲學思想資料,僅見于《左傳·桓公六年》所載季梁與隨侯關(guān)于民神關(guān)系的一段對話。針對隨侯重神輕民的思想,季梁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這里,“民為神主”的思想,是季梁哲學思想的精髓。
我國進入夏商奴隸社會以后,就逐步出現(xiàn)以上帝祖先崇拜為核心的天命神權(quán)論,并成為夏商奴隸主階級的世界觀。周人從商人手中奪取政權(quán)的同時,把天命神權(quán)的世界觀也接受了過來,把上帝作為主宰一切的絕對權(quán)威。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無不由天命神權(quán)思想所派生,或與其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當時的政治,就是天命神權(quán)政治。直至春秋初期,整個社會依然籠罩于濃郁的神論氣氛之中。然而,身為隨國大夫的季梁卻勇敢地沖破神論的氛圍,把“神為民主”的傳統(tǒng)觀念顛倒過來,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夫民,神之主也”的哲學觀點。這里的“主”,當為“主宰”之意。民主宰神的思想是對我國進入奴隸社會以來占統(tǒng)治地位的天命神權(quán)思想的大膽否定,為起于青萍之末的無神論思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我國哲學史和無神論發(fā)展史上都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為神主”的觀點,是對西周以來出現(xiàn)的怨天尤人思想的重大發(fā)展。在西周初年,少數(shù)比較能正視現(xiàn)實的統(tǒng)治者,如武王、周公等本來對天命有所懷疑,但出于維護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需要,對這個神圣的光輪不能不給以修繕和涂抹。到厲幽時代,隨著奴隸制的日益衰落,周天子的權(quán)威日漸式微。上帝,這個地上王權(quán)在天上的投影也日漸退逝它那神秘的光彩。于是,一股“怨天”、“咒神”的思想應運而起。這種思想,比較集中地反映在《詩經(jīng)》里。在《大雅·蕩》中,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痹凇缎⊙拧び隉o正》中,作者詛咒提更兇:“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降喪饑饉,斬伐四周。昊天疾威,弗慮弗圖?!北M管西周末年人們對天命神權(quán)已開始產(chǎn)生懷疑,并敢于對上帝提出質(zhì)問咒罵,但是人們在神面前還是無能為力的;他們雖然對神的地位表示不滿,卻未能動搖神權(quán)的主宰地位;他們已朦朦地意識到上帝并非人世吉兇禍福的裁決者,卻沒有認識到人的重要的作用。這正是一個需要圣哲的時代!和梁作為統(tǒng)治階層中開明的思想家,踏在人們怨天咒神的浪尖,提出了“民為神主”的觀點。他進一步解釋道:民是主,神是從;如果民心背離,鬼神要降福也無能為力。所以統(tǒng)治者唯有“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才能“庶免于難”.
季梁提出民是神的主宰,尚未徹底否定神權(quán)的存在,神的幻影并未從他的觀念中最終消失。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把他視為我國歷史上無神論的先驅(qū)。首先,季梁雖然未能擺脫神學的羈絆,但他卻將神從主宰地位降到被主宰的地位上;而在他之前,人們只是停留在對天的怨恨與咒罵上。僅這一點,就足以使他超過他之前所有討論民神關(guān)系的人。而神權(quán)地位在他思想中的驟然墜落,無疑表明他對神權(quán)的漠視。其次,有神論的核心是突出天命神權(quán),季梁則針鋒相對地強調(diào)人的地位,這無異于要把神的地位從人事中排除。這正是區(qū)別有神論的重要標志之一,應屬于無神論的范疇。
我們說季梁不愧為我國歷史上無神論的先驅(qū),還在于繼他之后而出現(xiàn)的一些無神論者,尤其是戰(zhàn)國時期一些著名的無神論思想家,幾乎無例外地受到他的啟示,并且不同程度地受到他那凝聚著無神論因素的“民為神主”思想的潤澤。
戰(zhàn)國時著名兵家尉繚說:“蒼蒼之天,莫知其極;……求已者也?!蔽究潖娬{(diào)人事要立于“求已”,而不求之于天,這種思想很可能是受到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思想的啟發(fā)。
荀況是戰(zhàn)國時期無神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無神論思想中最光輝的部分是他關(guān)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論述。他認為:民“最為天下貴也”.這顯然是對季梁的“民為神主”思想的發(fā)揮。他還說:“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種肯定人是大自然主宰的思想,是對季梁的民為主宰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韓非是戰(zhàn)國時期又一位著名的無神論思想家,他指出人事的成敗、興亡等皆在于人為。他說:“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神?!边@種富貴、貧賤、禍福皆決定于人事的思想,在季梁思想中不難找到原形。季梁認為,如果不以民為主宰,社會“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說韓非受到季梁無神論思想的影響是不為過分的。
恩格斯曾經(jīng)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季梁的“民為神主”的思想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
春秋以來,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封建生產(chǎn)關(guān)系在一些發(fā)展國家里相繼出現(xiàn)了,奴隸制逐漸地走向解體的道路。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不能不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里引走相應的變化。由于奴隸主階級的統(tǒng)治思想是天命神權(quán)論,因此,封建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興起必將引起神權(quán)的動搖。季梁作為統(tǒng)治階級中的開明思想家,正是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才敢于對天命神權(quán)的主宰在位予以否定。
在春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的斗爭中,在大吞小、強凌弱的激烈的兼戰(zhàn)爭中,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一些開明政治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民”的重要性,這也是季梁重民輕神思想賴以產(chǎn)生的重要條件。季梁正是站在前人建筑的橋梁和奠定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民為神主”這具一有樸素唯物論色彩的哲學的命題。
季梁的政治思想
季梁在與隨侯談論民神關(guān)系時,提出了“修政而親兄弟之國”的主張。所謂“修政”,即對內(nèi)整頓國家政治;所謂“親兄弟之國”,即對外與兄弟國家互相親善。這就是季梁政治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季梁認為,要對內(nèi)整頓好國家政治,必須把“道”作為行為準則。他對“道”作了解釋:“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奔玖禾岢鲞@一政治理論,是在公元前706年,這在我國政治思想史上尚前無古人。北方人士中最早提出與此相類似的主張,是《左傳·僖公十九》年所記宋司馬子魚的話:“民,神之主也。”事有公元前641年,比季梁晚65年,而且不如季梁所講那樣鮮明透徹。春秋時代,北方占主流地位的政治理論比季梁的政治理論落后得多。如《左傳·襄公十四年》所記晉樂官師曠的話:“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笔略诠?59年,比季梁晚147年。季梁的理論是“民–神-君”,師曠的理論是“君-神-民”,彼此適得其反。師曠,又是音樂家,又是思想家,相傳創(chuàng)作過《陽春》、《白雪》兩首名曲,而且發(fā)表過一些屢試不爽的預言,備受尊崇。但與季梁相比,師曠的政治理論反而顯得倒退了。中國的民本思想肇源于《尚書》,這是史家公認的?!渡袝の遄又琛氛f:“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泰誓》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薄渡袝窐税衩瘛氨尽?季梁闡揚民“主”,民“主”比民“本”進了一大步。即使是比季梁晚大約200年的孔子,其政治理論還是不如季梁進步??梢赃@么說,季梁極力推崇的“道”,既以民本思想為基點,又超越了這一思想,他不愧為開我國古代民“主”思想之先河的政治理論家。也正是由于季梁的政治理論極富民“主”色彩,所以,他對隨侯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的現(xiàn)狀表現(xiàn)出憂慮與激憤:“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br />
季梁的政治思想與其哲學思想是息息相關(guān)的。他認為,在牲肥碩完整,只是表明“民力之普存也”;黍稷清凈豐盛,標志著“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把甜美芳香的美酒獻給神,象征著“其上下皆有嘉而無違心也”.不難看出,季梁拓牲肥碩、黍稷豐盛、旨酒芳香都歸功于“民力”,歸功于“民和”和君民“皆有嘉德”.這是“民為神主”思想在政治方面的體現(xiàn)。
為了使整頓國家政治的主張不流于空泛,季梁向隨侯提出了“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的施政方針。他還以為,如果按照他的政治思想治理國家,就會“動則有成”,無往而不適。
“親兄弟之國”的外交方針是季梁政治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兄弟之國”,指漢水迤東、江淮之間的眾多諸侯國。這些國家,或為姬姓,或為異姓,它們生存于晉、楚兩個大國之間,一方面朝晉墓楚,另一方面又互相攻伐。對周王朝也是時叛時服。即如《國語·鄭語》所言:“桓公為司徒,……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倍皾h東之國,隨為大”.置身這樣的境地,隨國如果不同周圍的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guān)系,不但會首當其沖地受到大國的討伐,而且諸小國也會群起而攻之,隨國就難以立足了。季梁正是在客觀地分析了這一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才提出了“親兄弟之國”的外交政策,這是與隨國所處的地位與特殊環(huán)境相適應的。
季梁親善鄰國的外交政策在隨楚關(guān)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實施。春秋時期,楚國作為地方的第一強國,拓疆并土,滅國撫民,對漢陽諸姬乃至中原諸國發(fā)動了極為頻繁的戰(zhàn)爭。然而在整個春秋時期,楚隨之間的戰(zhàn)爭見于文獻記載的僅為三次。在楚對隨發(fā)動的三次進攻之中,第一次楚國不戰(zhàn)而退,第二次和第三次楚國雖獲小勝,卻仍然以盟會告終。此中奧秘,在楚昭王奔隨、隨人拒絕向吳人交出昭王時的一段話中露見端倪。隨人對吳人說:“以隨之辟小而密邇于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泵耸牡膬?nèi)容,史無明文,但從隨人的語氣來看,不外乎是指楚隨之間互不攻伐、互惠互利。這證明隨人在處理與楚的關(guān)系上奉行了季梁的外交政策。
正是由于隨人在同楚人的關(guān)系上恪守著季梁的既定外交政策,所以戰(zhàn)國時期,楚國“南卷沅湘,北繞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邳,穎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大地計眾,中分天下”,卻仍然把隨國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不遷也不滅。
也正是由于季梁外交政策的效應,嬴得了楚王對隨侯的分外尊重,從而在曾侯乙死后,楚惠王把作為楚王權(quán)象征和音樂表率的鐘當作禮饋贈。
在《左傳》、《國語》等典籍中,很少見到隨國與周圍一帶兄弟國家干戈相加的記載。相反,與隨相鄰諸國的一些青銅器在隨境內(nèi)相繼出土。這些文物,當多為酬贈聘媵之品。這說明季梁的政治思想已在隨人心目中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也說明自季梁以后的歷代隨侯基本上沿用了“親兄弟之國”的外交政策。可以認為,隨國之所以成為漢陽諸姬中國祚最長的國家,是歷代隨君奉行季梁政治思想的結(jié)果。
季梁的軍事思想
季梁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他那蘊含著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的軍事思想,不只在西周以至春秋初期無以過之,就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軍事理論,也顯然受到他的軍事思想予以比較,借以窺視季梁軍事思想在我國軍事史上的地位。
透過事物某些現(xiàn)象和假相去分析事物的實質(zhì),是季梁軍事思想中的閃光之處?!蹲髠鳌せ腹辍份d:“楚武王侵隨,使?章求成焉,軍于?以待之。隨人請少師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嬴師以張之?!賻煔w,請追楚師。隨侯將利之。季梁止之……”季梁正是透過楚人“求成”的現(xiàn)象和“嬴師”的假相,看出了楚人侵略的實質(zhì),因此,當隨侯將要依狂妄自大的少師之意追擊楚軍時,才能出面制止,并戳穿楚人的陰謀,他說:“天方授楚,楚之嬴,其誘我也,君何急焉?”季梁的這一軍事思想,被后來大軍事家孫武加以總結(jié)和發(fā)揮,成為著名的戰(zhàn)爭指導原則,即“辭卑而益?zhèn)湔撸M也;辭強而進驅(qū)者,退者;輕車先出居其側(cè)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把矛盾的運動及其轉(zhuǎn)化原理運用于軍事之中,是季梁軍事思想中十分寶貴的內(nèi)容。《左傳·桓公八年》載:“楚子伐隨,軍于漢、淮之間。季梁請下之:‘弗許而后戰(zhàn),所以怒我而怠寇也?!泵鎸Τ姷膹姶蠊?,季梁不是應戰(zhàn),而是主張行卑詞求和,待“弗許而后戰(zhàn)”.季梁是基于這種考慮的:隨求和不許,隨軍便意識到唯有死戰(zhàn)別無他路,這樣一來,將士就會勇氣倍增;另一方面,楚軍會因為隨人的求和而懈怠斗志。孫武則把季梁的這一軍事思想表述得更加準確,他說,為了激怒士卒,長其斗志,必須將士卒“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可以說,孫武關(guān)于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季梁的軍事思想的提煉和升華。
不墨守陳規(guī),靈活機動地指揮戰(zhàn)爭,也是季梁軍事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上文所述桓公八年楚隨戰(zhàn)斗中,少師根本無視季梁“弗許而后戰(zhàn)”、“怒我而怠寇”的作戰(zhàn)方針,力主猝然迎敵。季梁眼看無法遏止,喻靈活機動地提出了新的作戰(zhàn)方案。“季梁曰:‘楚人尚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季梁這種靈活機動、避實擊虛的戰(zhàn)略思想,在《孫子兵法》中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發(fā)揮?!秾O子兵法·虛實》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者,謂之神。”至于《孫子兵法·計》中“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zhàn)略思想,很可能也受到季梁“避實擊虛”戰(zhàn)略思想的啟迪。
季梁軍事思想的難能可貴之處,還在于他已朦朧地意識到政治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因此,對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的成敗,人主張從“道”上來尋找原委。他說:“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即以為小國之所以能夠戰(zhàn)勝大國,是由于小國有“道”,大國暴虐,雖說季梁對“道”的具體內(nèi)容和確切含義未予說明,但這個“道”是指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策略則是沒有疑問的,無獨有偶,孫武在論述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基本因素時,也把“道”放在了首要位置。他指出:“經(jīng)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边@就是所謂“五事”,而“道”居首位。不僅如此,孫武在論及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七計”時,同樣將“道”列為第一。他說:“主孰明?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孫武還對“道”的含義作了解釋,他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民弗詭也?!庇纱丝梢?,孫武所謂“道”是指統(tǒng)治者的施政方針,這與季梁所說的“道”的內(nèi)涵大致相同,很可以能是受到了季梁政治決定軍事這一朦朧意識的誘發(fā)。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