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州閔子祠堂記》是為修造閔子騫的祠堂而寫的。齊州是古代的州名,轄境約包括今山東濟南市及歷城、章丘、濟陽、禹城、臨邑等縣。閔子即孔子的學生閔子騫,春秋時魯國人,名損。他的墳墓在濟南市郊,臨近黃河的歷城縣里。有墳無廟,故當時一些人便提議建祠堂。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齊州閔子祠堂記》原文
歷城之東五里有丘焉,曰閔子之墓。墳而不廟,秩祀不至,邦人不寧,守土之吏將有舉焉而不克者。熙寧七年天章閣待制右諫議大夫濮陽李公來守濟南,越明年政修事治,邦之耋老相與來告曰:“此邦之舊,有如閔子而不廟食,豈不大缺?公唯不知,茍知之其有不飭?”公曰:“噫,信其可以緩?”于是庀工為祠堂,且使春秋修其常事。堂成,具三獻焉,籩豆有列,儐相有位,百年之廢一日而舉。學士大夫觀禮祠下,咨嗟涕洟。
有言者曰:惟夫子生于亂世,周流齊魯宋衛(wèi)之間,無所不仕。其弟子之高第亦咸仕于諸國。宰我仕齊,子貢、冉有、子游仕魯,季路仕衛(wèi),子夏仕魏,弟子之仕者亦眾矣。然其稱德行者四人,獨仲弓嘗為季氏宰,其上三人皆未嘗仕。季氏嘗欲以閔子為費宰,閔子辭日:“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鼻乙苑蜃又t,猶不以仕為污也,而三子之不仕獨何歟?
言未卒,有應者曰:“子獨不見夫適東海者乎?”望之茫洋不知其邊,即之汗漫不測其深,其舟如蔽天之山,其帆如浮空之云,然后履風濤而不僨,觸蛟蜃而不,若夫以江河之舟楫而跨東海之難,則亦十里而返,百里而溺,不足以經(jīng)萬里之害矣。方周之衰,禮樂崩弛,天下大壞,而有欲救之,比如涉海有甚焉者。今夫子之不顧而仕,則其舟楫足恃也;諸子之汲汲而忘返,蓋亦有漏舟而將試焉,則亦隨其力之所及而已矣;若夫三子,愿為夫子而未能,下顧諸子而以為不足為也,是以止而有待。夫子嘗曰:“世之學柳下惠者,未有若魯獨居之男子?!蔽嵊谌右嘣?。
眾曰:“然!”退而書之,遂刻于石。
【賞析】
蘇轍的這篇《齊州閔子祠堂記》在古代文體中屬于雜記文的范疇。古人修筑亭臺、樓閣、祠堂等,常常要撰寫記文,如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等。
這類文章或記敘建造的過程,或敘述歷史沿革,或借機抒發(fā)感慨,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可不離記敘的對象,可以記敘對象為緣由以借題發(fā)揮,在寫法上自由、靈活,沒有定格。行文方面的隨意性頗大。而且,這類文章多請當時的名家執(zhí)筆,還可刻石立碑。
所以,清代散文家姚鼎說:“雜記類者,亦碑文之屬?!绷私膺@些情況后,就有助于欣賞蘇轍的《齊州閔子祠堂記》。
否則,就會誤把文章撇開祠堂修葺而橫生議論的特點當作瑕疵了。
這篇祠堂記僅五百五十余字,而記敘祠堂的修葺過程僅用一百六十余字,大量的篇幅用于議論,而議論圍繞閔子騫但又不死扣閔子騫,若即若離,若遠若近,似散實聚,正是此文突出的寫作特點,充分發(fā)揮了雜記文自由、靈活的特長。
文章明顯地分兩部,第一段記述閔子祠堂的修建緣起及第一次祭祀活動的情況及影響。首先點出閔子之墓在“歷城之東五里”的地方。下邊接“墳而不廟,秩祀不至,邦人不寧,守土之吏將有舉焉而不克者?!笨鬃拥募亦l(xiāng)在曲阜,離濟南不遠。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由于閔子騫有墳無廟,沒法按例去祭祀,所以,那一帶的人總感到不大安穩(wěn)?!笆赝痢钡墓倮粝肱e行祭祀活動,但終因無廟而不能實現(xiàn)。這幾句交代用字不多,卻把修建祠堂的必要性寫得十分充分。
熙寧八年(1075),當?shù)亍榜罄稀闭覞咸?,提議建閔子祠,得到太守的贊同,立即“庀工為祠堂”,庀,音Pi,具備。這里有備齊人工的意思。祠堂建好后,“具三獻焉,籩豆有列,儐相有位,百年之廢一日而舉”。獻。獻祭,三獻即祭祀時獻酒三次?;e豆,籩為獻祭時盛食的竹器;豆為木制器皿。儐相,祭祀時贊禮人?!熬呷I”,寫儀式,籩豆寫祭品,儐相寫司禮人。僅以三點,抓住祭典的主要東西,便寫出了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簡而不缺疏而不漏,表現(xiàn)了很高的敘事能力。最后點出效果:“學士大夫觀禮祠下,咨嗟涕洟”。洟,淚涕也,從觀禮的人的感嘆、流淚,表現(xiàn)出修閔子祠頗得士大夫的擁護。呼應了前邊的“秩祀不至,邦人不寧”。
這段記敘層次井然,并能突出要點,要言不煩。
而在寫耋老請求,太守應允時,純用對話,從語氣里,還能表現(xiàn)雙方的神情狀態(tài)。如耋老的話是:“此邦之舊,有如閔子而不廟食,豈不大缺?公唯不知,茍知之其有不飭?”其言既堅定,又委婉。純用反問,很有力量。閔子騫在孔門中德行與顏淵并稱,顏淵在曲阜有廟,閔子騫卻只能野食,豈不大缺?堅定極了。請求太守主持修廟,卻不直說,而說“你只是因為不知道,才沒修廟,如果你知道,怎會不修呢?”這把耋老那揣度太守心思而設言的神情表現(xiàn)得極為真切。太守的話是:“噫,信其可以緩?”一個“噫”的感嘆詞,一句簡單的回答,將太守的驚詫、急迫的神情也勾勒得鮮明。而且,這些都在字外,但卻鮮明,容易從文字里體會到。顯得蘊藉有味。
第二部主要是對閔子騫的不肯出仕的行為展開的一場辨駁性的議論。
這段議論又以虛擬人物對話來表現(xiàn)。有人提出:孔子生于亂世,周游齊、魯、宋、衛(wèi)諸國,為了兼濟天下,他同意做官。他的學生中才高的人,也都出仕,子貢、冉有、子游在魯國做官;子夏在魏國做官。但孔門弟子,以德行稱的有四個人,只有仲弓一個人當過魯國季康子的官,其他三人都沒做或不肯做官,季康子曾經(jīng)請閔子騫出任費城的官,可是閔子騫辭謝了。并說:“你們再強迫我為官,我就到汶上去隱居?!笨鬃邮鞘ト?,還不把做官當成骯臟的事,閔子騫等三人不肯當官是為什么呢?言外之意是指斥閔子騫缺乏社會責任感,不肯兼濟天下。這里從事實出發(fā),提出疑問,表面是提疑問,回答卻在提問者的心中,褒貶分明。
他的話沒完,有人便立即辨白:你沒見到東海去的人嗎?那海面遼闊,見不到邊;海水很深,測不出它的深度。因此,航海的船只像山那樣大,船帆像天空的碩大云塊。這種船才能沖破風濤而不僨(僨,跌倒,翻覆)。碰上蛟龍而詟(詟,恐懼。)。如果用江河上航行的船只去渡東海,那么,走十里就會因頂不住風浪而返回,航行百里就會沉沒,不能經(jīng)歷航行萬里所遇的風濤。
春秋時,周王朝衰弱,禮樂廢弛,天下混亂,想挽救那危局,比挽救航海帆船更加危險。孔子不顧風險而出仕,那是他的船大足堪憑借。子貢、冉有等積極出仕而忘返,他們之中,有的人所駕的只是條破船,不過試試而已,也是盡力而為的意思。閔子騫等三人不肯出仕,那是因為他們想象孔子那樣據(jù)有大船,卻力量、才能達不到;看看子貢等的出仕實際情況,他們認為那種官沒什么可做的,因此,他們的不仕并非不想當官,而是“止而有待”,就是看一看,等待機會再說。最后引用孔子的話作類比,以證明自己的判斷正確。這段駁辨新鮮、別致,言人之所未言,道人之所未道,有一定的說服力。
這一段設問,一段駁辨,都圍繞閔子騫展開。但又將閔子騫與以德行稱的其他兩人并提,即說的是“三人”,不是閔子騫一人。這樣便能節(jié)省筆墨。
實際上,表面是分折“三子”不仕的原因,實則是論證閔子騫一個人的思想行動。從表現(xiàn)手段而言,前一段設疑,純用事實說話??鬃邮恰盁o所不仕”,子貢等人積極出仕的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駁難的這一段采用比喻的辦法,先設航行東海必用大船比喻治亂世應有大才,然后引申類比,指出閔子騫不仕的原因。這樣,顯得具體、生動、靈活,容易收到服人的效果。結(jié)果呢?辨駁成功,眾人同意這個分析,于是寫出來,刻于石上。
綜觀全文,這篇祠堂記很重視對話的運用。關(guān)于修祠堂的緣起,實寫了“耋老”與太守的對答。在后面的議論中,又虛擬出人物的對話,也就是說用對話來敘事,也用對話體來議論,這樣顯得親切、自然,也便于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并能使議論也帶入敘事的成分,手法既靈活,也有變化,增加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