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李陵:李陵,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74年,出生于甘肅天水市秦安縣,是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之孫。作為西漢名將之后,李陵因戰(zhàn)敗而投降于匈奴后被漢朝誅其三族。李陵的一生充滿了國仇家恨,而世人對于他的評價也是存在著各種爭議。接下來就由小編來揭秘下歷史上的李陵。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因受祖先蔭庇,雖然寸功未立,卻自幼便受封為侍中。由于他是將門之后,所以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是他大力提拔的五名后起之秀之一,弱冠之年就被加封為“騎都尉”,統(tǒng)軍五千,在酒泉、張掖駐防。
公元前99年,李廣利率軍攻匈奴,李陵奉命引所部“為貳師將輜重”,也就是負責為李廣利的主力運送輜重。但李陵建功心切,不屑于擔任后勤工作,便上奏漢武帝:“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币馑际亲约瑚庀率孔鋺?zhàn)斗力強悍,用來保護運輸隊實在是大材小用,要求自出一軍,在側(cè)翼配合李廣利作戰(zhàn)。劉徹起初沒有答應他:“將惡相屬邪!吾發(fā)軍多,毋騎予女。”意思是,怎么現(xiàn)在誰都想做主將,而不愿意輔助別人作戰(zhàn)?我沒有多余的馬匹給你出征。其實漢武帝的話里已經(jīng)委婉表示了對李陵不安分的不滿,畢竟打仗講究團隊合作,總要有人在后方默默付出。李陵不肯去運輜重,皇帝就必須再委派其他人去,若人人像李陵般不安分,不肯做綠葉,只想立功升官,大出風頭,這仗就沒法打了。但李陵看了漢武帝的回書后,卻堅持自己的愿望:“無所事騎,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币馑际牵吟庀潞軓?,沒馬也無所謂,照樣可以以步破騎,以少勝多,孤軍深入到匈奴首領的王庭處,將其踏平。言外之意是,你一定要給我這個機會,不能埋沒我這個人才,我馬匹援兵啥都不要,就憑麾下五千步兵就能打勝。
由于漢武帝本人也是個好大喜功,喜歡賭博冒險之輩;再加上被李陵擠兌得沒辦法,有些賭氣;李陵又是他的愛將,恃寵幾次要求,不便不給這個面子,便答應了李陵的出兵請求,還“詔強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也就是讓路博德在后方接應李陵。
路博德此人是沙場宿將,深通兵略,之前曾領兵平定了南越王叛亂,并在歷史上第一次把海南島納入中原統(tǒng)治。他所轄的仁義之師深得越人敬仰,由于路博德被封為“伏波將軍”,越境處處都是百姓紀念他的“伏波廟”,至今南方仍有不少地方供奉伏波將軍。平南越后,路博德又在北御匈奴的戰(zhàn)爭中屢立大功。漢武帝此次讓他做李陵的副手,足見對李陵的重視和扶持之心。一些人謠傳漢武帝厭惡李陵,有意坑害他,這完全是說不過去地。李陵一生從無顯赫軍功,唯一的一次小功就是帶著八百騎到大漠轉(zhuǎn)了一圈,也并未做戰(zhàn)。他能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統(tǒng)領大軍,被漢武帝賞識重用,給予建功立業(yè)的機會,完全是因為他將門子孫的身份。那個在他投降前力戰(zhàn)而死的副將韓延年是大漢朝的前符離侯,地位頗高,卻仍是他的下屬,由此也能看出漢武帝對李陵的器重和關照。也正是因為漢武帝對他相當不錯,幾次破格提拔,所以在得知他降敵后,才會非常惱怒。他不僅辜負了漢武帝的信任,更顯得其毫無識人之明。
漢武帝同意李陵出兵后,強弩都尉路博德卻反對李陵的這個計劃。他提出了另一個方案:“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zhàn),臣愿留陵至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并擊東西浚稽,可必擒也?!币簿褪窍M鹊矫髂甏禾鞎r機更有利時再出擊。實事求是地說,路博德提出的計劃才是穩(wěn)妥且明智地,比李陵的冒險計劃強得多。不過路博德也未嘗就沒有私心,撰史者認為是“博德故伏波將軍,亦羞為陵后拒”,這也不無可能。路博德的資歷比李陵老得多,自然不愿做一個毛頭小子的副手,自己只負責接應,把大功都讓對方得去。既然李陵能拒絕給李廣利當綠葉,他自然也不甘心為李陵當墊腳石。當然,撰史者也可能是在以小人之心度路博德之腹,因為單純地從軍事角度考慮,李陵的軍事冒險計劃也不可能得到大部分將領的贊同,李陵冒險是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路博德反對是出于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士卒安危的負責,出于公心不同意李陵的計劃也完全合情合理。
李陵軍覆沒后,漢武帝曾說過一句“陵當發(fā)出塞,乃詔弩都尉令迎軍。坐預詔之,得令老將生奸詐?!币恍┤藫?jù)此指責路博德嫉賢妒能,有意違抗詔旨不援李陵,造成李陵箭盡援絕被俘,這是錯誤的認知。在路博德上奏反對李陵的計劃后,漢武帝并沒有堅持要他負責在居延接應李陵,而是改派他自西河獨立出擊,用多增一路進攻來配合李陵和李廣利。李陵部被圍殲時,路博德與他相距近千里,根本就不該為李陵軍覆沒負任何責任。李陵在出兵前,是知道整體戰(zhàn)局部署地,也知道路博德就不在居延,而居延守軍有限,身負守關要職,也不敢輕出……所以李陵全軍覆沒完全是因為他自己利欲熏心,根本怪不得別人不來援助。
李陵自引所部出師,深入到?;?,遇匈奴軍,五千步兵對十一萬鐵騎,不敵。且戰(zhàn)且退八日,沿途殺傷匈奴萬余人,漢軍剩三千余。當退到距居延要塞百里處時,李陵軍箭盡兵疲,漸漸無力支撐。李陵治軍松懈,軍紀渙散,遠征在外時,軍中竟然還帶著數(shù)車“妻婦”,士兵在行軍中亦不忘在車中與女人鬼混。李陵平日對此睜一眼閉一眼,但此時為減輕行軍拖累,于是將這些女子“搜得,皆劍斬之?!?/P>
之后李陵繼續(xù)率部突圍,由于箭矢不足,漢軍在匈奴鐵騎反復沖擊下傷亡慘重,漸趨崩潰,不得不放棄繼續(xù)退卻,在小坡上固守。李陵嘆道:“復得數(shù)十矢,足以脫矣?!彼f的這“數(shù)十矢”,應該是每人再有數(shù)十支箭。此地離居延不過百里,如果箭矢足夠,或許真能逃回居延??上г痉偶傅能囕v裝了女子,成了風月之所,李陵軍最終未能逃出生天。
眼見大勢已去,手下軍吏勸他獨自逃走,李陵慷慨道:“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彪S后令部下各自分散逃命,他帶著韓延年和十余從者,騎馬逃向居延關,希望能殺出重圍。但逃不多久便被追兵趕上,副將韓延年力戰(zhàn)而死,李陵眼看脫逃無望,自知只能在死和降中選擇其一,便仰天嘆道:“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