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總有這么一種人,他們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處世原則,這種人大多數(shù)生于幽谷,存于喬木,閑云野鶴般餐風露宿。能在正史中能博得一席之地的更是少之又少。那位有名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是一位,那馮道便是另一位了,然而這后者卻是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其實讓小編來說,這后者最會做人了。
這位馮大人號稱史上最強官場“不倒翁”,五代十國里歷事八姓十二帝的奇人,俗話說得好,文人總相輕,司馬光罵他“奸臣最大”,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這啊,都是后世給的評價,下面,小編就帶諸位看官來揭開這位馮大人的神秘面紗。
眾所周知,五代十國是個你打我,我打你,你還手我還打你,你不還手我更要打你,而且還要叫上一大幫子人揍你個乖乖的草泥馬的時代,然而就是在這個時候,馮道馮大人自帶豬腳光環(huán)瞬間閃瞎一大票人的鈦合金狗眼橫空出世。
當然了,大人物一開始也是個默默無聞的主,自古以來,北方地區(qū)因地光人多,且與少數(shù)民族為鄰,紛爭連綿,戰(zhàn)火不斷。而黃河以北的地區(qū)更成為游牧民族進軍北方的門戶,更是中原政權北境的天然防御陣地。五代十國時期,后晉高祖石敬塘反唐自立而契丹扶植,作為條件,石敬塘便是答應在建國之后把燕云十六州割與契丹,何為燕云十六州?也就是今天津、北京、山西、河北等地,共計十六州,割讓后的中原地區(qū)門戶大開,農(nóng)耕與游牧民族開始了長期的對峙。下面言歸正傳,我們的主角馮道便是生在兵家必爭之地——瀛洲景城(也就是今河北河間)的一號人物。
那時候十六州還沒有割讓,馮道出生于一個“以農(nóng)為儒,不恒其業(yè)”的家庭,安貧樂道,飽讀詩書,信而好古,這也為他后來的為官之道打了個很好的基礎。
中國古代奉行中庸之道,這做官啊,要張弛有道,圓滑有度,太耿直了吧,容易惹怒老板,這太畏縮了把,也不好,拉低了整個集團的效益,這馮道便把二者拿捏得很好。老話講“孝子不辭勞,忠臣不避死”,在晉王帳下任河東節(jié)度掌書記時,晉王與梁軍對壘,郭崇韜要求裁員,這下子當老大的李重勖不樂意了,然后矛盾最大化。擱現(xiàn)在也就是少東家與總經(jīng)理之間的仇恨,但那是王子和臣子,二虎相斗非死即傷,沒人愿意去撩虎須。但有些結如果不解,那就是死結。這不,馮道知道,偏偏迎難而上,李存勖讓他寫詔文讓三軍令擇主帥的時候,馮道執(zhí)筆不書,為陳利弊,不久郭崇韜又主動跟李存勖求和,把未來的君臣失和失和扼殺于搖籃之中,不得不說手段高明,無人不服他的膽識就連李存勖也是。這不,從李存勖稱帝后,破格提馮道戶部侍郎就可以看出來。
《五千言》中講道法自然,大道無形,而馮道的道也頗有其理。儒有大儒、小儒、偷儒、賤儒、雅儒、腐儒、酸儒、爛儒之分,那馮道便是雅儒之類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有柳下惠坐懷不亂,后有大儒朱熹夜敲寡婦門,那馮道便是真真正正的雅儒了。他為人勤儉,晉梁二軍對壘,他在前線住一茅屋,伴著一捆牧草睡覺,前軍在交戰(zhàn)之時擄掠美女無數(shù),送與馮道暖床。這馮道也不推辭,看到這里讀者們或許會從心里鄙夷這位馮大人,但事實卻并非如此,他只是憐惜這些女子無家可歸,便收于府中,置于別室,并無越距之為,反而在戰(zhàn)亂結束,替女子們尋找家人,安全送返,相比之下,一些與尼姑私通的封建的衛(wèi)道士要遜色許多。
孟子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倍T道就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并且越做越好。在官任翰林期間,父喪,眾所周知,古代父母離世,要守孝三年,即使官再大也不例外,馮道也是如此,在解官守孝期間,鄉(xiāng)里饑荒,易子而食乃是常事,他便慷慨解囊,變賣家產(chǎn)以窮人用,并且親自背柴種田,有遇到鬻妻換食的人家,他便偷偷將那人妻子買來,塞些銀錢送返。有看到地荒而無力耕種的人家他便在夜里偷偷替人耕種,鄉(xiāng)里對他感恩戴德,守孝期滿更是上演了一出十八里相送。做人,如果做到了這個份上,無論成就如何,他都是成功的。
這時候朝廷剛剛經(jīng)過一場血洗,李嗣源即位,深知做人臣難的帝王甚是愛才,命馮道為端明殿學士,而馮道不久又官拜宰相。此時位列三卿的馮道便開始了他兼濟天下的路,在位期間,他推薦并且起用了不少寒門學子中的有識之士,因此受到了一些名門的諷刺打擊,反而因此一直得到皇帝的信任。
后晉滅亡,他又事后唐,石敬塘時期,位同國公,石重貴時期又官拜宰相,兼任太尉,出任節(jié)度使。后來契丹因掌握燕云十六州而滅晉,馮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與京師,耶律問曰“爾是何等老子?”他答,“無才無德癡頑老子,”耶律又問,“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答,“此時佛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闭沁@幾句“諂媚之詞”使得中原地的廣大人民沒有生糟夷滅,馮大人用心可以謂之良苦啊!
而后耶律德光北撤,劉知遠建后漢,劉帝對馮老推崇備至,拜馮道為太師。不久后周滅漢,他又被奉為太師兼中書令為首相,地位不減反升。
身在桃源外,勿自笑春風,說得便是馮道這種人。據(jù)史書記載,馮道七十三歲病逝,謚號文懿,壽年堪比孔子。相反于后世史官的痛罵,時人對馮道可謂贊譽備至。據(jù)史書記載,“聞之逝,時人莫不嗟嘆。”在五代十國,政權更迭不斷,馮道反而能在宦海沉浮中像《楚辭》中的漁父,濁世直流,隨其而動且不失其本心,獨善其身且無愧于天地,無悔與自身,試問當今幾人能容。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