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張口閉口稱英國為“夷”,從道光對英國人的稱呼,大概就可以知道道光的準備程度了,也就是說號稱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日不落帝國,在天朝人眼里也就是“蠻夷”。既然是蠻夷,就有對付之法。天朝對付蠻夷的法寶和對付農(nóng)民起義的手法幾乎一模一樣,大概就是一手打一手拉,能打得過就殘酷鎮(zhèn)壓,也稱作“剿滅”,彰顯皇帝的軍威;如果打不過,不能成功,就來第二手,招安,也稱為“懷撫”,顯示皇帝的恩威??傊实鄱际歉吒咴谏系模瑥膩矶际勤A家,而“蠻夷”則沒有資格討價還價,更沒有資格和天朝的皇帝平起平坐。
范文瀾先生曾經(jīng)稱“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自從范先生之后,幾乎成了定論,好像林則徐是近代史肇始的標志。
我們毫不懷疑范先生的見解,也無意否定范先生的結(jié)論,但我們想了解,這個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人到底看到了什么?
范先生說的沒錯,林則徐的確開眼看世界了,到廣東之后,為了了解當時的情形,他一方面派人到澳門購買外文書報,一方面組織人員翻譯,還編出《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等。后來,林則徐把這些資料交給魏源,魏源在此基礎(chǔ)上編著了揚名立萬的《海圖國志》,這本著作對中國好像沒起到什么作用,據(jù)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受這本書啟迪的。
客觀地說,林則徐的確想了解西方的文明東西,到底什么是西方文明呢?按照當今流行的觀點,西方文明大致可以分為:器物—制度—文化,三種東西,代表三個階段,逐步深入。最容易認識的就是器物,就在那兒擺著,好理解好接受,最難認識的當屬文化。
從林則徐后來的行為和表現(xiàn)可以知道,他充其量看到了“器物”,而且還是皮毛。
當然,我們不能以此來難為古人,不能用今天的眼光來評價林大人。無論怎么說,林大人還是勇敢的,除了剛開始的“七戰(zhàn)七捷”,就是后來英國議會批準之后,1840年5月,英國有48艘軍艦,540門大炮,25000名士兵到達珠江口。英國軍隊完全準備好之后,林大人照樣敢于開戰(zhàn),而且是主動出擊,5月9日夜,林則徐派火舟出擊,燒毀英國11只小艇。
英國人是聰明的,他們對中國的情況也是了解的,中國那么長的海岸線,不可能全部布防,隨時都可以找到登陸地點。你廣州有林則徐,防務(wù)做得好,惹不起,我們向北,于是乎,懿律沒有在防備森嚴的廣州還擊,率艦40艘北上,先頭部隊很快就到達了舟山,后續(xù)部隊經(jīng)過廈門的時候,遠征司令曾經(jīng)讓一艘戰(zhàn)艦向廈門官員遞交《致中國宰相書(副本)》,希望廈門官員能替他們傳遞給中國的宰相,但沒有成功。
其實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哪里知道,中國自從朱元璋以后,就再也沒有了宰相,所有的問題都皇帝一個人扛,相當于集國家元首和行政首長于一身。這和當年的哥倫布一樣,懷揣著西班牙國王寫給中國元朝大汗的書信出發(fā),哪里知道元朝早被一個叫朱元璋的小和尚給推翻兩百年了。
兩天后,到達浙江的英軍開始進攻定海,定海水師在9分鐘內(nèi)覆沒,定海失守。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