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書寫錯字
朱祁鎮(zhèn)過世后,繼承帝位的,是他的長子,在景泰時代一度被廢除太子位的明憲宗朱見深。表面看,他的接班似乎“眾望所歸”,其實即使朱祁鎮(zhèn)復辟成功后,他回歸太子位,依然經(jīng)歷一波三折,他在天順元年(1457年)三月被重新立為太子,但冊封詔書上,太子的名字卻變成了“朱見儒”,事后才知道是寫錯了。
而對他本人,父親朱祁鎮(zhèn)一度也不滿意,他在朱祁鈺時代殘酷的爭斗中,落下了口吃的毛病。而且性格懦弱。朱祁鎮(zhèn)過世前,還對他分外不放心,曾經(jīng)試探著問大學士李賢,太子究竟有沒有能力即位。李賢立刻回答道:如果太子即位,那是社稷的幸運啊。
恰好這事后朱見深前來拜見,李賢連忙快步上前,拉住朱見深,讓他跪倒在朱祁鎮(zhèn)腳下,朱見深也恰到好處的抱住父親的雙腳,當場嚎啕大哭。朱祁鎮(zhèn)也留下了眼淚。這段父子間最后的溫情,也為朱祁鎮(zhèn)確立了抉擇——傳位朱見深。
愛嘆氣的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自從登基后,給群臣的最大印象,便是愛嘆氣。他天生口吃,少年時代歷經(jīng)磨難,養(yǎng)成了外圓內(nèi)倔的性格。遇到疑難的國家大事,必然當著大臣的面嘆氣。
他即位剛一個月,廣西大藤峽就發(fā)生叛亂,朱見深看了奏折后,當場嘆息一聲。他即位的第二年,荊襄又發(fā)生了流民暴亂,他接著還是嘆氣,甚至有時候朝臣在他面前發(fā)生爭論,要他裁決,他一樣只是嘆氣。但在位二十三年里,最能惹他嘆氣的事情,卻只有一件——水旱災害。
《明實錄》里記載,每當朱見深聽說鬧災的消息后,就會嘆息不已。如果有關(guān)部門賑災速度遲緩,他就會更加嘆息不止。后人詬病他設置“皇莊”,并在內(nèi)宮里開設“小金庫”——內(nèi)帑,而他“內(nèi)帑”中的存銀,相當多都用來賑濟災民。
他的執(zhí)政時代,二十三年共減免災區(qū)稅糧一千九百多萬石,平均每年近百萬,這還僅僅是“官田”的減免數(shù)字,就已是明朝歷代最高。即使是批評他最多的明史典籍《罪惟錄》中,也稱他在位期間,老百姓的生活“幸斯小康”。
朱見深的書法
皇上要打人
朱見深讓大臣們欣慰的一點,就是好脾氣。群臣進諫不管說話多難聽,總能耐心聽。大臣犯了錯,也極少被重罰,更不像前代皇帝那樣動不動就杖責。但凡事也有例外,比如宦官懷恩一次曾勸阻朱見深,請他赦免因抨擊朱見深崇佛而下獄的御史林俊,朱見深當場怒從心頭起,隨手抄起一塊硯臺朝懷恩砸去,若不是懷恩躲的快,肯定砸的滿臉花。
不搭腔也是錯
大多數(shù)時候,朱見深都還算好脾氣的。但他好脾氣的方式,有時候卻比壞脾氣更讓大臣們受不了。比如大臣們向他當面提意見的時候,他雖然能控制住脾氣,卻常?!胺潜┝Σ缓献鳌?,任對方說的如何天花亂墜,自己卻打死不搭腔。
按照俗話說,就是個“悶葫蘆”,搞得大臣們直憋氣。御史陳音看不下去了,為朱見深上“奇文”一篇,文中指責說,皇上你雖然經(jīng)常聽我們說話,但是卻從不向我們發(fā)問,而勤學好問,才是學習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希望皇上您能夠每天抽出時間來,找?guī)孜伙枌W之士,向他們提問題,這樣咱大明江山就能穩(wěn)固了。奇文送上去,朱見深依然“悶葫蘆”,看完了后沒回音。
皇上會武術(shù)
平和好脾氣的朱見深,卻也有個特殊的愛好:練武。他做太子的時候,就曾學過騎射。做了皇帝后,也喜歡去皇宮西苑,欣賞御林軍的操練。但欣賞的結(jié)果,卻是越來越失望,成華九年(1473年)四月十二日,他把京營所有的軍官召集在一起表演騎馬射箭,結(jié)果絕大多數(shù)人箭箭脫靶,武功水平極其拙劣。
如此低水平表演,好脾氣的朱見深也受不了了,當場大罵說:有你們這群人帶兵,能教育出好兵來嗎?結(jié)果有四十六名軍官當場被炒魷魚。半年后朱見深再來考察,依然有九名軍官脫靶。雖然有所進步,但朱見深依然不滿意。此后終其一生,他再懶得看京營操練。
你是我的心靈支柱
朱見深另一件“八卦”事,就是他專寵年長他十九歲的貴妃萬貞兒,而且這位萬貞兒歲數(shù)大不說,相貌也極難看,說話聲音更像個男的。如此人物怎么得到朱見深的寵信,不同史料說法不一。但《明史》上的一段對話卻足夠說明:朱見深的母親周太后問他,兒子啊,這個姓萬的女人,歲數(shù)大,長得丑,你干嘛喜歡她啊。朱見深答: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但只要和她在一起,我的心就特別安定。
明憲宗的萬貴妃
因這句話,原因也就變得簡單:從始至終,朱見深都是一個心靈沒有安全感的孩子,與他患難與共過的萬貴妃,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所以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春萬貴妃去世,朱見深就感到半邊天都塌了,此后他日日在宮中悲痛不已,很快就起不來了。是年八月,四十一歲的朱見深與世長辭。太子朱祐樘即位,即歷史上的明孝宗。
延伸 - 朱見深作品 : 一團和氣圖
朱見深作有一幅《一團和氣圖》,乍看仿佛一個圓球,畫著一個瞇眼嬉笑之人,但仔細觀看會發(fā)現(xiàn)是三個人抱成一團,初看時的一個面孔實際是由三個面孔組成的。這幅作品的構(gòu)思和構(gòu)圖都獨具匠心,巧妙有趣,從題跋可見作者的用心。
圖的內(nèi)容,源于虎溪三笑的典故。東晉時,凈土宗初祖慧遠法師在廬山修行三十余年間,從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不越過虎溪。一日,儒生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倆遠道來訪,三人相聚甚歡。后來,慧遠送他們下山。到了虎溪雖不時傳來老虎的鳴號聲,但因為談得太熱烈而沒發(fā)覺。直到越過虎溪,三人才驚覺,但旋即會心地縱情大笑起來。他們在不經(jīng)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zhí)念,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聲了。此典故也是宋人力圖調(diào)和儒、釋、道三教思想的反映。成化帝以虎溪三笑的典故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儒、道、釋雖屬三家信仰,但卻可以“合三人以為一,達一心而無二,忘彼此之是非,靄一團之和氣?!?/p>
從表現(xiàn)形式和構(gòu)思方法上,《一團和氣圖》符合古代漫畫的特點和要求,但在主題上卻沒有諷刺意味,反而有歌頌漫畫的味道,這是它的特殊之處。
據(jù)史學者研究,朱見深有鑒于其父朱祁鎮(zhèn)(英宗)制造了兵部尚書于謙等人冤獄的教訓,繼位之后下令平反昭雪,并在朝廷上下提倡團結(jié),大概就是這位威嚴的皇帝之所以作此詼諧圖畫的原因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