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朝初年,就有“倭患”存在。其中的背景很復雜。14世紀初,日本進人南北朝對峙時期。大小諸侯們各自割據(jù)一方,為爭奪土地與人口,彼此攻伐,狼煙四起。許多領主和武士們,在混戰(zhàn)中失利。這些人在日本本土喪失了活動空間,就自發(fā)組織起來,到中國沿海進行武裝走私,兼營燒殺搶掠的勾當。元末明初中國改朝換代的混亂,更是給了他們肆無忌憚的可乘之機。以致于那些年,從遼東到海南,數(shù)千里的海岸線上,“島寇倭夷,在在出沒”。當時的“?;肌?,除了倭寇以外,還有一直主要勢力,就是從中國本土流落出去的群雄殘余部隊,有時是張士誠、方國珍的那些舊部們,在被朱元璋擊潰后,撤退到沿海的一些島嶼上面,構成了對明朝海防的嚴重威脅,一般俗稱之為“島寇”。在解決由這兩股勢力組成的“海患”的過程中,朱元璋采取了許多措施。一方面,他以重兵武力進行鎮(zhèn)壓。同時,又派遣使者前往日本,照會日本國王,敦促他制止自己的臣民對中國的侵略。
不過,此時的日本國王,已經(jīng)不再具備號令全國的能力,諸侯們根本不服從他的命令。所以他回復給朱元璋的答辭,也就顯得相當簡漫和毫無誠意,讓朱元璋感到十分不滿。元朝屢次進攻日本,卻損失慘重,無功而返的教訓,無疑時刻在提醒著朱元璋。朱元璋本人也早已厭倦了長年的戰(zhàn)爭。所以,他對日本政府的拒絕合作采取了忍讓的態(tài)度。朱元璋決定釜底抽薪,他采取了兩條措施。其一,為斷絕中外海盜的耳目與內(nèi)應,他下令禁止濱海居民私自出海。其二,他決定大量招納原張士誠、方國珍部下的軍士,以及瀕海的船戶、島人、漁戶為兵,自淮、浙至閩、廣,朱元璋在這片廣闊的海岸線上,共招收到了十多萬部隊。
明朝的海禁政策由此開始。這些政策在當時沒有引起什么負面效應。海禁雖然切斷了許多漁民的生活來源,但由于大量漁民被收編入伍,事實上是由國家供養(yǎng)起來,所以大大地緩和了由海禁造成的矛盾沖突。此外,在朱元璋時期,從遼東至廣東沿海共設有五十多個衛(wèi)所,擁有士兵達二十多萬,修筑時間不久的防御設施也還相當完備。每衛(wèi)設有5個千戶所,備有戰(zhàn)船50艘,每船配置旗軍50名。由于擁有這樣強大的海防力量,洪武時期的“海患”才并未釀成大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