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名伊,官名尹,一說名為摯,后官名為阿衡。據(jù)《尚書》、《墨子。尚賢下》、《楚辭。天問》、《孟子》、《呂氏春秋。本味》和《史記》等古籍記載,他是夏朝末年有莘氏(今山東省曹縣)的家奴,富有謀略,作為陪嫁之臣,隨同有莘氏女去到商湯處,湯先任其為司廚小臣,后其運用才智為湯所賞識重用,委以國政,替湯出謀劃策,最后經(jīng)鳴條(今山西省安邑縣)一戰(zhàn),攻滅夏桀,奠立了商朝的基業(yè)。
湯去世后,他先后扶立并盡心輔助湯的兒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他又扶立湯的孫子太甲為王,并以湯的功績和夏桀昏暴亡國的事實教導(dǎo)太甲務(wù)必勤于政事,治理好國家。但是,太甲即位后卻一味沉湎于歌舞酒色,不理政事,還帶頭破壞湯立下的法規(guī)。伊尹屢次苦口婆心地勸諫,太甲均無動于衷。眼看太甲愈演愈烈,將成為夏桀第二,伊尹就在湯于桐(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陵墓旁建造宮舍;毅然將太甲送往該處居住,讓他反省,伊尹自攝國政。這件事,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思前顧后,終于悔悟。3 年后,伊尹親自攜帶君王的冠冕服飾,去桐宮迎他回都城,歸還國政,自己仍作相,悉心輔佐。自此,太甲勤政愛民,謙虛謹慎,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民大悅”,伊尹也十分高興,作了《太甲訓(xùn)》等3 篇文章夸獎他。
《帝王世紀》說,伊尹一生輔弼了商朝五代帝王,直到太甲的兒子沃丁在位時才壽終正寢,終年100 余歲,去世時天降大霧3 日。沃丁為了報答他始終盡忠、扶持商王室的豐功大德,特以天子之禮將他葬于亳。據(jù)《史記。正義。括地志》說,亳即偃師縣西北(今河南省僵師縣西北)。
依據(jù)上述記載,因伊尹助湯滅夏建商,又改造了太甲,既不愚弄荒唐的君王,也不乘機圖篡王位,赤誠為國,所以,后人將他尊崇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賢相,將他與其后的呂尚(姜太公)、周公、管仲一起,奉為人臣的楷模,稱道不衰。哪知伊尹去世1000多年后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年間,在汲郡的戰(zhàn)國墓中發(fā)現(xiàn)了一部古籍《竹書紀年》,其中有這樣的記載:“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伊尹即位,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fù)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這一下掀起了軒然大波,歷來被推崇備至的伊尹原來并非圣賢,而是逐君篡位的巨奸逆賊。從此,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亂臣賊子這一問題,使歷代的文士們爭辯不休。
一派意見認為,《竹書紀年》敘述夏、商等朝史事,經(jīng)考證,頗為可信,史料價值甚高,“太甲殺伊尹”之說當(dāng)是可信的。伊尹改造太甲、歸還國政之說只是儒家崇古的說法而已。伊尹是篡位后被殺的逆臣。
另一派學(xué)者則引經(jīng)據(jù)典,極力反駁,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史學(xué)家崔述,他在《商考信錄。辨太甲殺伊尹之說》中辯解道:《孟子》中有“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xùn)己也,復(fù)歸于亳。”“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闭f明太甲是經(jīng)伊尹訓(xùn)導(dǎo)后悔過才返都的;《左傳》中有“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無怨聲”,指的是太甲復(fù)位后仍用伊尹為相,對伊尹毫無怨言,說明他并未殺伊尹;沃丁禮葬伊尹后,《尚書》中留有《沃丁》篇,贊頌伊尹的功德,說明伊尹系善終;《竹書紀年》中所載太甲殺伊尹后,又任其子伊陟、伊奮為相,殺其父又立其子為相,實屬不可信。崔述認為,戰(zhàn)國之時弒君殺主之事屢見不鮮,世風(fēng)敗壞,人都見利忘義,《竹書紀年》受此風(fēng)氣影響,才將伊尹放太甲之舉演變成伊尹奪位被殺之說,他甚至懷疑《竹書紀年》的作者是否將伊尹放太甲這段史料抄錯了。他堅持認為伊尹是“心廣大若天地,光明若日月”的“圣人”。
自西晉出土《竹書紀年》至今1700年來,兩種觀點各執(zhí)己見,然而又拿不出有力的旁證,誰也難以說服對方。看來,伊尹究竟是還政太甲后善終,還是廢主篡位后被殺,究竟是圣賢還是巨奸,只有等待史學(xué)家深入發(fā)掘史料,進一步考證論定了。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