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七歲能辭章
李賀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后世稱之為“詩鬼”,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和“詩佛”王維齊名。他在詩歌方面的杰出造詣,與他個人的天賦有關,可見《新唐書》對他的描寫。
李賀在詩歌領域可謂天才神童,最直接的描述是“七歲能辭章”。他的詩才已經開始傳播,當時著名的大文豪韓愈和皇甫湜聽說后并不相信,于是兩人就聯袂前去一探究竟。他們見到李賀后,就出題讓他寫詩,李賀不慌不忙拿起筆就寫了一首,就是后世極為出名的《高軒過》。
這首詩共十四句,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描寫了兩位大人來時的穿著、馬匹、神態(tài)等,旨在說明他們的氣派。李賀上去迎接,發(fā)現是皇甫湜和韓愈,就盛贊兩位,一個是“東京才子”,一個是“文章巨公”。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還是夸獎兩位大人,說他們才氣和學識淵博,筆下的文章甚至可以彌補上天造化的不足。后四句為第三部分,寫的是自己,說自己是“龐眉書客”,是窮困失意的但也胸懷大志頗有抱負,所以希望兩位大人可以提攜和幫助。
作為一首應酬詩,李賀的這首《高軒過》是非常成功的,他也因此得到了韓愈兩人的器重,之后多次對他伸出援手。不過后來也有人對這首詩的創(chuàng)造時間提出質疑,現在一般斷定,它不是李賀七歲所寫,而是他二十歲所作。
李賀簡介
李賀(公元790年-817年),字長吉,唐朝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祖籍隴西,生于河南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三鄉(xiāng)),因此得一稱號李昌谷。
李賀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不過早已落魄,所以從小家境貧寒。但他的聰慧卻不被貧窮掩蓋,七歲就會寫詩,被認為是神童。長大后又十分刻苦,每日騎驢出門,想到好的詩句就寫下來扔進自己背的錦囊里,“嘔心瀝血”的典故就來源于他,由此雖然年輕在當時頗有詩名,深受韓愈等文學大家的信欣賞。
李賀一生積極入世,可惜一直仕途不順。先是為父親服喪而晚參加科舉三年,之后又被人妒忌,因父親名字里的“晉”與進士科的“進”犯忌諱又不能參加。后來雖然經人推薦靠父蔭得了一從九品的小官,可是升遷無望。李賀輾轉多地以求前途,甚至當過三年幕僚,可最后也還是功名未成,悲憤抑郁之中患上重病,年僅27歲就早夭了。
官場不得已,卻不減李賀在詩歌上的成就,他被后世稱為“詩鬼”,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等人齊名。李賀的詩歌以詭異見長,內容上以書抒發(fā)自身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為主,此外也有許多借古諷今的詩,批判唐朝當時的貪官污吏,同情百姓的疾苦。他常常應用中國古老的神仙鬼怪的神話傳說,王母、嫦娥、月宮等都時有在詩中出現,極具奔放的想象力。
李賀南園十三首
《南園十三首》是李賀創(chuàng)作的組詩之一,從詩名就可知有13首,其中12首為七言絕句,一首是五言律詩。詩中有不少對田園風光的描寫,應該是李賀住在家鄉(xiāng)時所寫,看似安逸享受的生活,其實他多由此感傷。
比如,其中的第五首。前兩句是李賀最為出名的詩句之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這里的“吳鉤”是一種類似彎刀的武器,雖是問句,但答案自明,兩句表達的是投筆從戎、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十四個字可謂一氣呵成,與詩人的激昂憤慨的感情十分符合。從詩句看,很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壯志豪情,但其實聯系現實中的李賀,他這么說只是書生意氣而已,他連報國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抱負更加遠非輕易可成。
后兩句“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凌煙閣是唐太宗為紀念功臣所建。詩人這兩句是在說凌煙閣里那些封萬戶侯的功臣,有哪一個是書生,各個都是帶軍打仗的。這兩句也是問句,但不像前者那樣豪情壯志,反而變得有些哀怨,懷才不遇的憤懣越發(fā)的明顯。
再比如第六首,“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詩人寫道自己在家刻苦讀書,遼東一帶卻還戰(zhàn)亂連連,認為讀書毫無用處。這首比起第五首,同樣是寫身為文人的自己懷才不遇之情,但情緒上更加深沉凄涼,甚至給人是在發(fā)牢騷的感覺。.
馬詩 李賀
《馬詩》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一組五言絕句詩,共有23首。從詩名就可以看出與馬有關,李賀表面上是在或贊頌馬或嘆惜馬,其實是在抒發(fā)個人感情和想法,比如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這一表現方式屬于比體。
比如,其中被選入五年級語文教材的第五首?!按竽橙缪嗌皆滤沏^。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前兩句,把沙比作雪,把月比作鉤,這個“鉤”并非鉤子,而是一種彎刀。描繪的是邊疆戰(zhàn)場的情景,表達的是詩人有著投筆從戎、建功立業(yè)的抱負,而當時的唐朝藩鎮(zhèn)割據,為禍甚重。后兩句,其中“金絡腦”是一種貴重的馬鞍。詩人在問馬兒何時可以上戰(zhàn)場,其實是在問自己何時可以受到重用,一展才華。所以全詩是在表達詩人的實現抱負的渴望,也藏有報國無門的失意。
再比如,組詩的最后一首,“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前兩句,寫漢武帝想要長生不老,燒金銀來煉丹,卻只得到紫煙幾縷。后兩句說,原來武帝在馬廄里養(yǎng)的不是天馬,不過是凡馬,所以不可能讓他升天。一個“肉馬”不僅表明它們凡馬的身份,也寫它們被喂養(yǎng)得肥胖笨重,渾身是肉,這樣的馬跑都跑不動怎么帶人上天。詩人在這首詩中,是在借古諷今,既諷刺在位的皇帝昏庸迷信,大臣腐敗無能,也暗示有才有能力的人沒有被重用的現實。
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因為毛澤東的一詩而聞名后世,但它其實出自唐朝詩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金銅仙人是漢武帝所建,后被魏明帝下令拆除,離開漢宮。李賀正是由這個典故有感而發(fā)所作此詩,他也在詩前寫明了這一點,并說仙人離去時潸然淚下。
全詩有十二句,前四句為第一部分內容。被埋葬在茂陵的漢武帝劉徹,生前如此偉大如今也不過跟秋風路過一樣匆匆,他以前華美的三十六宮如今也早已青苔滿地。這兩句以漢武帝來抒發(fā)韶華易逝,時光不再之感。而把漢武帝稱作“劉郎”,可見李賀之個性驕傲。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寫的是想象中金銅仙人離開漢宮時的情景,尤其著重以擬人的手法描寫了它的神情。“酸風”是說風的寒冷,更是說仙人因不舍而心酸欲落淚的感情。之后,“清淚如鉛水”更是直接正面地寫出了它流淚的樣子,原因何在?不過“憶君”,這個“君”并非特指某人,還是它所見證過的漢朝。
最后四句,是第三層內容,寫的是仙人被送出長安城后的場景。只有衰枯的蘭草相送,盤兒相伴,可長安還是越來越遠。事物比如蘭草會衰枯是因為它有情,而天地日月變化,是無情的,可是假如天也有情,那么它也會跟蘭草一樣衰老。
據說,該詩是李賀因病辭官,也是離開長安到洛陽時所作。當時唐朝已經開始衰落,而他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所以他是為金銅仙人悲傷,更是為自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