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李順起義在堅持了一年多時間后,被殘酷鎮(zhèn)壓,三萬多名起義軍戰(zhàn)士英勇戰(zhàn)死,八名首領被俘遇害。惟獨李順的下落不明,其結(jié)局到底如何?究竟死于何時,這一問題自成都被官軍占領時起就不得而知,此后歧義叢生,一直沒有弄清楚。
四川農(nóng)民起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宋廷,淳化五年(994)正月,宋太宗任命親信宦官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率軍入川,鎮(zhèn)壓起義。二月初,起義軍攻占成都建立政權的消息再次傳到京城,朝廷為之震動,太宗又命諸路軍馬受王繼恩節(jié)制,浩浩蕩蕩開進四川。由于起義軍在戰(zhàn)略調(diào)整上出現(xiàn)錯誤,使宋軍入川后進軍順利,且一路上屠殺起義軍與民眾。起義軍在川北的州縣不斷丟失而全線撤退,宋軍尾追至成都。
當時成都駐有起義軍十幾萬人,在李順的指揮下奮起抵抗,戰(zhàn)斗異常激烈。但起義軍畢竟缺乏大規(guī)模作戰(zhàn)的訓練和經(jīng)驗,五月七日,宋軍突破坍塌的城墻,沖進城內(nèi)。起義軍經(jīng)過街市內(nèi)的浴血奮戰(zhàn),終不敵官兵,殉難者有二三萬多人,重要領導者八人被捕,后被宋軍解往開封途中殺害。惟獨李順的下落,各種傳說撲朔迷離。
首先,官軍向朝廷報告“斬獲賊首李順首級”。據(jù)《宋會要輯稿·兵》載,淳化五年四月,王繼恩派使者奏報:亂賊已平息,斬獲李順首級,并俘獲其他首領?!端纬聦崱肪硪黄咻d,淳化五年五月,宋軍破賊兵十余萬,斬首三萬級,俘獲李順及偽官甚眾?!端问贰ぬ诩o》也說宋軍在成都鎮(zhèn)壓起義后,俘獲李順,后殺李順黨八人于鳳翔市。時人對其不驗明正身,也不押送京都就處死的做法就已產(chǎn)生疑惑。王明清《揮塵后錄》載,李順之亂平定后,有軍官張舜卿密奏說:“臣聞李順已逃走,諸將所俘獲的不是李順?!碧谡f:“討平亂賊才幾天,你怎么知道的?是妒忌眾將之功,而想害他們嗎?”太宗怒叱之,甚至想殺了他,最后免其官職。說明統(tǒng)治者不愿正視李順逃脫的事實,宋太宗確認李順已被捕殺,并定下調(diào)子,不允許有其他說法。但也正反映了當時的確可能存在這一事實:李順并沒有被官軍俘獲和被殺。所以如《東都事略》的記載就已比較模糊,其卷三云:淳化五年五月,“破賊十萬,遂克成都,李順之黨并伏誅”。
其次,說李順在成都陷落時,被亂兵殺害的可能性較大。楊升庵《全蜀藝文志》卷四五,有淳化五年時任西川隨軍轉(zhuǎn)運使的工部郎中劉錫的一篇歌頌太宗的文字《至道圣德頌》,其中在述及宋軍攻陷成都及李順的最后下落時說:“李順力屈勢窮,藏于群寇,亂兵所害,橫尸莫知,既免載于檻車,亦幸逃于裊首。”劉錫是親身參加了這場鎮(zhèn)壓起義軍活動的官員,深悉內(nèi)幕情況,所以他說李順并沒有為官軍所俘獲,應是有確鑿根據(jù)的;然而說李順在戰(zhàn)亂中被殺,由于沒有找到尸體和首級,也只能是一種猜測。
再有,說李順在破城之時,就已失蹤,后去向不明。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云:在宋軍進攻成都,即將破城之際,李順忽然召來數(shù)千僧人,以菜飯招待,以念經(jīng)祈福。又招兒童數(shù)千,皆就府第削發(fā)剃度,穿好僧衣。早晨天微亮之際,這些僧人分東西兩門出去,一直到走完,李順也不知去向,估計是剃度后混在僧人隊伍中逃遁了。第二天,宋軍入城,逮捕得一位有美髯之壯士,相貌頗似李順,遂殺之,其實不是李順。當時川人的確有傳言,說李順逃至荊渚一帶,入一僧寺。
那么,李順逃脫后的結(jié)局如何呢?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天禧元年(1017),判決廣州居民李延志黥面發(fā)配安州。咸平年間,四川王均兵變,延志時居益州(今四川成都),與王均裨將崔麻胡較熟,兵變平定后,延志回廣州,與當?shù)貞延略S秀等飲酒,常談及王小波故事。許秀懷疑他就是李順,便到當?shù)毓俑姘l(fā),又叫其他營卒來作證。官府把李延志逮捕并扭送到京都開封。御史審訊此案后認定,此李順是假的,所以判李延志發(fā)配,許秀等杖脊而遣回。開始,樞密院以為俘獲真李順,而向朝廷稱賀。然而御中臺審問的結(jié)果卻不是,樞密院大臣還是趨向于以假當真,結(jié)案上報。知雜御史呂夷簡反詰道:“可以這樣欺騙朝廷嗎?”最后以事實上奏,而忤大臣之意。
上述故事在《宋史·呂夷簡傳》中也有相同記載,就是說元禧年官府所抓捕的李延志,御史臺審訊的結(jié)論是假李順,為這事御史呂夷簡與樞密使王欽若之間還產(chǎn)生過爭執(zhí)和矛盾。然而陸游《老學庵筆記》卻說:“及真廟天禧初,(李)順竟獲于嶺南,初欲誅之于市,且令百官賀。呂文靖為知雜御史,以為不可,但即獄中殺之。人始知舜卿所奏非妄也?!标懹蔚奈闹胁]有捕捉到的是“假李順”之含意,呂夷簡的“以為不可”應是不可公開殺害之意,因為早在淳化五年,朝廷就宣布李順已處極刑,此時若再“誅之于市”,無疑是不妥的,,但可以秘密殺害,所以“即獄中殺之”。那么,《長編》與陸游哪個正確呢?不過它至少證實了李順的確沒有在淳化五年成都攻破后被官軍俘殺。
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五說:仁宗景祐年間,有人報告李順尚在廣州,后被巡檢使臣陳文璉捕得,年已七十多歲,推驗正身,乃真李順。于是用囚車押送京城,復審此案,皆得實情。朝廷因平蜀將士功賞已行,李順也早已宣布斬首,所以不欲再公布此事,只在獄中暗中處死李順,賞陳文璉升官二級。還說:文璉是泉州人,與自己認識,文璉家有李順案卷,本末甚詳。李順雖失敗了,人們還頗懷念,所以李順得逃脫三十余年。
沈括治學較為嚴謹,有人還說他富有科學研究精神。他所處時代也較南宋諸書作者離李順生平為近,且又稱認識逮捕李順的巡檢使臣,估計沈括還可能看見過文璉家的有關案卷,否則不會說得如此鑿鑿有據(jù)。20世紀30年代,張蔭麟先生就明白肯定沈括之說,指出:“蓋沈識案中主要人物,而陸游但憑二百余年后父老之傳說耳?!币虼私鼛资陙?,許多學者都傾向于沈括之說,就是主張李順死于北宋景祐年間(1034一1038)。
近年,也有學者認為陸游的“天禧說”更可靠。一者,沈括說李順得逃脫三十余年,而從景祐元年上溯到淳化五年,足有四十年。二者,二人所記都從廣州捕得嫌疑犯,押送京城后在獄中秘密處死,遠離四川數(shù)千里外的廣州,是不會在二十年時間里出現(xiàn)兩樁李順案的,估計是一件事記成兩個時間。此假設如能成立,那天禧說較為可靠,當時呂夷簡任知雜御史,王欽若為樞密使。如到景祐年間,呂夷簡已為宰相,而王欽若早己作古。三者,《長編》所記是朝廷所玩弄的欺騙手段,意在以偽亂真,障蔽人們的眼睛,好把真相隱瞞過去。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宋真宗采納了呂夷簡的建議,一面否認捕獲真李順,判此案不過為誣告,故布疑陣;一面陰險地將這位農(nóng)民領袖秘密殺害,所以李順應死于天禧元年(1017)。
上述“天禧說”中,三十余年與四十年之差,并不是什么大疑問,關鍵是其一事二記之推測是否有理?為什么在二十年時間內(nèi),廣州就不能發(fā)生一真一假兩樁李順案呢?總之,天禧說抑或景祐說,哪個更可信?似乎仍然難以下結(jié)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