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我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三個關鍵點是: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zhàn);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和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在牧野之戰(zhàn)中,陜西的周部落滅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我把它說成中國歷史三大爆發(fā)點之一,可能有人會覺得夸張:“這貨寫到哪段就說哪段重要!”但這話也不是我一個人說的。王國維先生在《觀堂集林》里也說過:“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鄙坛椭艹懿灰粯印N覀兛粗艹臅r候,能清晰辨認出傳統(tǒng)文明的特色。但是看商朝,絕沒有這樣的感覺。周朝是中國史的一個嶄新起點。中國傳統(tǒng)文明里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忠”“孝”“德”“禮制”,都是在周朝才真正成型的。在政治上,周朝設計了一種封建+宗法的架構體系,對后世政治制度影響尤為深遠。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牧野之戰(zhàn)標志著中國古典文明的開始。這場戰(zhàn)爭如此重要,參戰(zhàn)的周軍卻少得可憐。《尚書》記載,周武王帶著三百輛戰(zhàn)車,三百名虎賁參戰(zhàn)。后來孟子覺得三百人少了,懷疑是抄寫錯誤,改成了三千虎賁。這個改動還是合理的,因為按照慣例,一輛戰(zhàn)車大致應該配十個戰(zhàn)士。那么說起來,周武王投入戰(zhàn)斗的主力軍就是:三百輛戰(zhàn)車,幾千戰(zhàn)士。
大家寫來寫去,最后輪到司馬遷。司馬遷是個頂級史家,但他有個毛?。贺澏嘞补?,迷戀大數(shù)字。所以他寫牧野之戰(zhàn)的時候,出手豪闊,在“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后面又有整有零地加上“甲士四萬五千人”。反正四萬五千人也不用司馬遷養(yǎng)活,他就很大方給周武王派去了一支生力軍。但是這四萬五千人其實要不得?,F(xiàn)代歷史學家仔細考證周部落的人口,認為周武王治下的子民,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也就是在5萬~10萬之間。他哪來的“甲士四萬五千人”?當時真正的情況很可能是:幾千人圍著幾百輛車,站在一個叫牧野的平原上,準備推翻了一個有六百年歷史的王朝。一個叫姬發(fā)的人在大喊大叫,給他們打氣。一個叫姜尚的人站在戰(zhàn)車里,陰險地策劃進攻。
在他們對面,是一個據(jù)說壞得淌水的人——殷紂王。說起來,殷紂王簡直壞的離奇。他的太太妲己也和他一樣壞。翻遍中國歷史,找不出比他們倆更壞的一對夫妻。他們簡直是禽獸中的比翼鳥,惡棍中的雙截棍。要是把他們的壞事一一列舉出來,能湊夠好幾篇專欄文章。但是紂王并不是一開始就那么壞。他變壞有個過程。比如,出兵前周武王特地召開動員大會,聲討殷紂王。但在大會上,周武王也沒列出什么像樣的罪狀,說的相當含糊,重點渲染的是紂王聽女人的話、不重用親戚、祭祀活動搞得不頻繁。(見《尚書·牧誓》)光靠這些罪狀,很難勾勒出一個暴君的形象。
后來的作家讀了這些罪狀,也覺得不過癮。周武王是圣君的典范,那他的對手也該是暴君的楷模!所以,殷紂王的罪行必須豐富多彩。作家們開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不斷添磚加瓦。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殷紂王的罪行已經(jīng)頗為可觀了。
司馬遷津津有味地寫道:紂王修鹿臺、設炮烙、挖比干的心看是不是有七竅;有位妃子有點性冷淡,他就殺了這位妃子,還順便把她爸爸也做成了肉醬;周文王聽見這事嘆了口氣,就被紂王抓起來敲詐錢財。等等等等。受過宮刑的司馬遷還特意描寫紂王如何“淫樂”。據(jù)說,殷紂王往大池子里灌滿酒,往林子里掛滿了肉,然后“男女倮相逐其間”,逐累了就喝酒吃肉。當然,這個娛樂方式聽上去相當土鱉。這倒讓我想起魯迅講的一個故事。農(nóng)婦在地里干活,忽然嘆氣說:皇后娘娘何等快活!現(xiàn)在還不是在睡午覺?醒了就叫“太監(jiān),拿個柿餅來!”酒池肉林倮相逐,就是司馬遷想出來的柿餅子。
顧頡剛先生寫過一篇考證文章《紂惡七十事的發(fā)生次第》。他發(fā)現(xiàn)殷紂王共有70條罪狀,都是各朝各代陸續(xù)加上去的。比如戰(zhàn)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加二十一項,東晉增加十三項。而且這些罪狀越寫越夸張。就像司馬遷說紂王修建了鹿臺,劉向就補充說:鹿臺高達一千尺!晉朝的皇甫謐一使勁,鹿臺又變成了高一千丈!商周時候一丈大約折合兩米。紂王為了淫樂,要爬上兩公里高的鹿臺。這時,我們已經(jīng)搞不清楚這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呢,還是一個優(yōu)秀的登山運動員?
學者說:紂王的形象反映了歷史學的重要特征,那就是觀念的成長性與層積性。這個說法太學術,翻譯過來就是說:一旦某人掉到糞坑里,那么歷史學家就會蹲在他頭上拉屎。我們經(jīng)常說:“時間會證明一切”“歷史是公正的”。其實根據(jù)我的閱讀經(jīng)驗,歷史既不是公正的,時間更證明不了什么東西。歷史是人記錄的,而人是復雜的動物……我們已經(jīng)很難知道殷紂王到底是一個什么的君主,我們只知道他失敗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