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
慶歷二年(1042年)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拒絕割地要求;次年任樞密副使,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歷新政,條上所擬河北守御十二策。慶歷五年(1045年)被排擠,出知鄆州、青州(今山東益都)。時河北大水,難民四處流亡。富弼動員救災,以地為食,募數萬饑民為兵。
至和二年(1055年)與文彥博同為宰相,后因母喪罷相。宋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又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熙寧元年(1068年)入朝,宋神宗趙頊問他如何處理邊事,富弼說:“陛下臨御未久,當布德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認識到遼國“委實強盛”,西夏“日漸壯大”,與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勁敵。富弼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系的透徹了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wěn)定下來。
熙寧二年,再度復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又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縣)。拒不執(zhí)行新政青苗法,聲稱“新法,臣所不知”。后退居洛陽,仍繼續(xù)請求廢止“新法”。
元豐六年(1083年)去世,享年八十,臨終前上書神宗割地于西夏,已達到修兵息民。謚號“文忠”。
北宋富弼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洛陽才子
富弼成名后,被譽為“洛陽才子”。當時范仲淹已經頗有名氣,認識富弼后,對富弼大為贊賞,說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薦給當時的宰相晏殊。晏殊是奇才,不到20歲就考中進士,寫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名句。他一眼看出富弼有發(fā)展前途,就問范仲淹:“這位洛陽才子可曾婚配?”范仲淹回答:“尚未婚配?!标淌鉂M意地點了點頭。
當時晏殊尚有一女待字閨中,正托知貢舉陳祥幫忙選婿。陳祥對晏殊說:我觀富弼之文章氣度,有宰相之才。范仲淹見晏殊喜歡富弼,就和陳祥從中撮合,富弼終成為晏殊的東床快婿。
自有主見
富弼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考中進士,當時他已經27歲了,屬于茂才異等科及第。步入仕途后,他先到河陽(今孟州)任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接著到絳州(今山西新絳)﹑鄆州(今山東東平)為官。幾年后山東一帶多有兵變,有些州縣長官見亂匪勢強,軟弱無能,不但不去鎮(zhèn)壓,反而開門延納,以禮相送。后來朝廷追究,派出工作組下來嚴查。
范仲淹坐鎮(zhèn)處理這些事。富弼對范仲淹說:“這些州縣長官拿著朝廷俸祿,竟然姑息養(yǎng)奸,形同通匪,都應定死罪,不然今后就沒人再去剿匪了。”
范仲淹則說:“你不知道啊,土匪勢強,遠在山林,難以圍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貿然圍剿,只能是勞師傷財,讓老百姓白白受苦罷了。他們按兵不動,以圖緩剿,這大概是保護百姓的權宜之計啊。”
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臉紅脖子粗地與自己的恩師爭執(zhí)起來。有人勸富弼:“你也太過分了,難道忘了范先生對你的大恩大德了嗎?”原來,富弼考中進士后,正值皇帝下詔求賢,要親自考察天下士人。范仲淹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派人把富弼叫來,給他備了書房和書籍,讓他集中精力寫出對政事的看法,富弼因此得以被皇帝賞識。
可是,富弼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先生舉薦我,并不是因為我的觀點始終和他一致,而是因為我遇到事情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為要報答他而放棄自己的主張呢?”
范仲淹事后說:“富弼不同俗流,我欣賞他,就是因為這呀?!?/p>
富弼遇事有主見,不盲從,不隨便附和別人,即便對天子也是這樣。
富弼拒賞
富弼克己奉公,為官清正,頗有廉聲。《宋稗類鈔品行》記載,富弼出任樞密使時,宋英宗趙曙剛登上天子的寶座。宋英宗登基后,將其父宋仁宗的遺留器物,都拿來賞賜給朝廷重臣。眾臣叩頭感謝領賞之后,一起告退。宋英宗卻單獨請富弼留下,又在慣例之外,特別賞賜他幾件器物。富弼先叩頭謝恩,然后就堅決推辭不接受這份額外的賞賜。宋英宗有些不高興,輕描淡寫地說:“這些東西又不值什么錢,你沒有必要推辭呀!”富弼懇切地說,“東西雖然很微薄,但關鍵是額外所賜。大臣接受額外的賞賜而不謝絕,萬一將來皇上做出什么例外的事來,憑什么勸諫呢?”最終富弼還是推辭掉了這份賞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